作为全国闻名的戏曲大码头,武汉孕育了众多戏曲大师、引来了各路名角儿、汇聚了众多剧种。27日,武汉市戏曲传承发展研究中心在武汉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揭牌成立,力争用3年时间将武汉建设成全国戏曲传承发展研究领域的重要阵地。
今后,武汉市戏曲传承发展研究中心则将着力建立戏曲活态传承发展平台、戏曲理论研究平台、“戏码头”信息网络平台三大平台。其中戏曲活态传承发展平台将以京剧、汉剧、楚剧等戏曲艺术为重点,以曲艺、木偶、杂技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华传统艺术为支撑,吸纳和聚集一批戏曲艺术传承型高层次人才,积极开展名家传戏教学、名家经典“像音像”录制等工作,组织公益性戏曲展演展示、戏曲教育、普及推广等活动,推动戏曲活态传承;
戏曲理论研究平台将充分整合武汉地区高等院校、戏曲院团、科研院所、民营戏曲团体等资源,搭建各方交流合作平台,按照项目制管理方式推动戏曲文献资源系统性整理、戏曲评论、课题研究、调研访谈、戏曲论坛等工作;
“戏码头”信息网络平台将搭建武汉戏曲大码头数字化平台,积极开展地方剧种的分类整理,以剧目为核心,集成相关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归类上网,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实现戏曲资料系统化建档和资源共享,全面拓展武汉戏曲传播功能。
尝试用VR“抢救老艺术家”
专家建言:戏曲传承研究要有小目标、长远眼光
27日,武汉市戏曲传承发展研究中心的成立仪式和武汉戏曲“大码头”建设研讨会同期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为武汉戏曲“大码头”的发展建言献策。
长期从事京剧尤其是梅兰芳历史文献汇编的工作,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戏剧理论家傅谨由衷地感到“这一代研究者有更多的机会,更多的便利条件”。但他提醒,“做研究不能太着急,要有短期的目标,更要有长远的眼光。”汉剧史研究专家杨德萱也提醒,“不要贪大求洋,可以从小的事件切入,戏曲传承研究会有大文章可做。”
具体到研究的手段和内容,专家们更迫不及待地提出了各种建议。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戏曲理论家翁思再常到武汉来看戏,他发现,“多年来唯有武汉将汉剧的演出做到了有序化,逢周末必有演出,这就是把地方剧种的原生态保护下来了。”在他看来,很多地方剧种为了让全国观众听得懂,放弃了方言,改用普通话演出,其实是丢失了自身的特色和存在的依据。他希望武汉市戏曲传承发展研究中心能在理论上做好剧种分工论的研究,同时“抢救”一批老艺术家,“汉调是京剧的上游,如果还有能表现出早期汉调特色的老艺术家,最好能用电视的、网络的手段‘抢救’出来”。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长、戏剧评论家黎继德则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活态传承是非常重要的,有当下的人,有口述,有表演,有剧目的传承。但到今天,还必须结合高科技,例如VR,它对我们的文献整理研究、戏曲研究,甚至戏曲表演都将产生方方面面的冲击”。(记者 万旭明)
(摘自 《长江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