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月
“因为喜欢,所以坚持。”“希望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唱腔技能。”“只想把闽西汉剧唱好。”孩子们一句句简单朴实的话语让记者为之动容。日前在北京举办的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技术技能比赛——戏曲表演赛上,6名来自中国戏曲学院附属中等戏曲学校(以下简称“国戏附中”)闽西汉剧中专班的学生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们特意从福建龙岩赶来参加此次比赛。
为了保护传承地方剧种
闽西汉剧是福建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旧称外江戏,主要流行于闽西、粤东、赣南、闽南、台湾等地,影响遍及东南亚地区,是首批国家级非遗。清代乾隆年间,乱弹流入闽西后,不断吸收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于嘉庆年间逐步衍化成闽西本地的地方戏曲剧种,并于20世纪30年代初定名为汉剧 ,20世纪50年代末为与湖北汉剧相区别,正式改称闽西汉剧。它与流行于湖北武汉、广东梅县的汉剧同根同源,在唱腔、表演等方面又各具特色。
“上世纪80年代到2000年这一阶段,闽西汉剧一直在走下坡路,人才也出现青黄不接的状况。”龙岩市汉剧传习中心主任刘佳柳说,为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准的闽西汉剧传承人才,让闽西汉剧能够世代传承,在龙岩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0年龙岩市汉剧传习中心自主招收了31名学生,委托国戏附中培养,并成立闽西汉剧中专班。
“国戏附中在戏曲教育上有一定优势。戏曲虽有渊源,但剧种之间还是有区别。成立闽西汉剧中专班,最重要的就是解决教学模式、如何培养的问题。”中国戏曲学院党委副书记徐超,之前曾担任国戏附中的校长,对闽西汉剧中专班的成立及近年来的教学情况都非常了解,他表示,国戏附中以京剧为主,京剧、昆曲对地方戏人才培养有直接帮助,但也代表不了地方剧种,所以与汉剧传习中心经过多次讨论,才确定采取“4+2”教学培养模式:前四年在国戏附中,做好基础教学,如基本功、武功、毯子功、身段、靶子等,并特设京剧剧目、昆剧剧目表演课,巩固学生的专业基础;后两年回到龙岩汉剧传习中心,接受由“京剧”向“汉剧”的转型和实践,毕竟在当地才能真正营造出闽西汉剧的氛围。
为避免人才流失,国戏附中闽西汉剧中专班只招收龙岩本地的孩子。“当时汉剧传习中心组成招生组深入到龙岩市的每个区县、乡镇农村,初步海选了2000-3000名孩子后,再由国戏附中组织专业老师进行复试、面试筛选。最终确定了31个孩子,当时最小的10岁,最大的14岁。”刘佳柳告诉记者,龙岩市政府很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并大力支持、鼓励与国戏附中合作办学,这些孩子每年的学费、住宿费及生活基本开支均由龙岩市政府承担。
从零基础到爱上闽西汉剧
2014年6月,31名孩子结束北京4年的学习生活回到龙岩,并为家乡父老带来了精彩的教学阶段性成果汇报演出,从4年前的专业零基础到唱念做打、从一张白纸到一身技艺的蜕变,让现场800多名观众为之赞叹,掌声不断。“为让孩子们能尽快适应闽西汉剧,我们特选派了两名优秀的青年教师陪孩子们一起回到龙岩,与汉剧传习中心共同做好孩子们的转型培训工作。这次挑选了6名优秀学生参加此次比赛,也是希望能借此机会推动闽西汉剧中专班的教学、培养和发展。” 徐超说,尽管孩子们开始进入角色很慢,但他们都很能吃苦,通过比赛,可以看出孩子们在表演、技能、基本功、人物塑造上都有很大提高和进步。
为让孩子们在龙岩能够全面、系统的学习闽西汉剧,汉剧传习中心也付出了很多努力。“在教学环境、设施方面,新装修了排练厅,新建了食堂、宿舍、文化课教室;师资方面,除国戏附中的老师,还将退休的老教师、当地的老艺人都请了回来;课程设置上,新增汉剧剧目、唱腔、汉剧音乐理论等专业课程;专业训练上,更多的是通过排戏、表演等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慢慢理解闽西汉剧,掌握并提高闽西汉剧唱腔、表演等相关技能,积累舞台经验……各方力量的投入基本相当于在汉剧传习中心办了一个小型学校。”刘佳柳告诉记者,尽管汉剧传习中心现在也面临着一定的经济困难,但还是会竭尽全力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
“一开始转型不太习惯,但通过近1年的学习,感觉闽西汉剧真的很好听,我想一直学下去、唱下去!”17岁的黄梅芳告诉记者。近80岁高龄的闽西汉剧代表性传承人邓玉璇说,如今,31名孩子回到龙岩已有近1年的时间。由于汉剧与京剧在唱腔、表演等方面都比较接近,加上前4年的扎实基础,孩子们在闽西汉剧学习上接受能力比较强,总体上转型比较快。
循序渐进汲取闽西汉剧精髓
孩子们毕业了,未来计划如何?刘佳柳说,“4+2”模式只是我们培养人才的起步阶段,目前31名学生已使汉剧传习中心的人才储备得到基本充实,他们毕业后,汉剧传习中心会根据当地的相关政策及每个人的特点,为他们安排合适的岗位,或留在舞台、或进行创作……把汉剧传习中心的四梁八柱补齐。以后也会根据地方政策及当前比较稀缺的一些行当,有针对性地选择学员进行培养。闽西汉剧中专班是汉剧传习中心与国戏附中合作的典范,这种合作不会随着学生毕业而终止。未来希望进一步加深与相关院校的合作,让孩子们有继续进修、深造的机会,更好地学习、保护、传承闽西汉剧;在推广、弘扬闽西汉剧文化上也要多努力,慢慢将闽西汉剧推介到港澳台、甚至东南亚等更远的地方。
谈到闽西汉剧的传承,刘佳柳说,现在是闽西汉剧传承的黄金时期,如今,老艺人年纪都比较大了,如果现在不传承,以后就算有再多钱、再多人,也没有人会了。培养需要循序渐进,现在当务之急是能够使孩子们全面、尽可能多地汲取闽西汉剧的营养精髓,让他们从心里爱上这个剧种,同时还要教他们如何做人,实现德艺双馨。希望待到明年毕业时,孩子们能以更加精湛的表演技艺,向政府、学校、家乡父老汇报,回馈、感谢他们一直以来的支持和关心。
“这些孩子们是闽西汉剧的未来,只有掌握好本领,闽西汉剧的未来才有希望。”徐超说,一门艺术从不了解到了解、到喜欢需要一个过程。戏曲艺术分“学、会、精、通、化”5个层次,未来孩子们还需在“会”与“精”的道路上继续努力,要进一步扎实基础,不断钻研,加深对闽西汉剧的理解。
闽西汉剧中专班学生表演《柴房会》选段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