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大武汉这方水土不仅孕育了汉剧、楚剧等地方剧种,还滋养了京剧,并诞生了京剧史上的一代宗师谭鑫培,在上个世纪初就成为与北京、上海并称的三大“戏码头”。丰厚的文化底蕴绵延至今,传统戏曲薪火相传的努力也从未间断。6月以来,武汉市大力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通过校园演出、讲座、夏令营和亲子秀等多种形式,让孩子和家长们逐步认识戏曲,开始懂戏、爱戏。丰富多彩的活动和丰硕的成果,引来央视在半年里两次聚焦。
送戏进校园,“千校千场”播撒戏曲火种
“清早起来菱花镜子照,梳一个油头桂花香,脸上擦的桃花粉,口点的胭脂杏花红……”11月27日晚的央视《新闻联播》中,播出了武汉市长春街小学戏曲班汇报演出的片段。演出中,武汉京剧院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刘子微和戏曲班的小花旦们一起表演京剧《卖水》,武生演员宋国强则带着小男生们在 《齐天大圣》里舞起了金箍棒,台上台下一片欢腾。学演《齐天大圣》的五年级学生夏添,在镜头前亮出了练习金箍棒而磨出了茧子的双手:“我越学越喜欢京剧,因为它是我们的国粹,学起来很帅气,也让我学会了和孙悟空一样不怕困难!”
长春街小学和硚口区实验小学、中山路小学、棋盘街小学、七一中学都是我市“戏曲进校园”活动的示范学校。我市6月启动“戏曲进校园千校千场”活动,武汉京剧院、武汉汉剧院、武汉楚剧院、黄陂区楚剧团、新洲区楚剧团、蔡甸区楚剧团等六个戏曲院团先后带着优秀剧目走进全市大中小学,开展戏曲演出、讲座及辅导等系列活动,截至11月23日完成活动1035场,其中校园演出424场、讲座441场、辅导129场、剧场演出41场。
刘子微曾多次带着年轻演员走进校园授课。她介绍,每次“戏曲进校园”都会根据高校和中、小学生的不同特点精心挑选剧目,并设计大量互动环节,激发同学们的兴趣。“之前我也曾怀疑过,今天的年轻人还会喜欢戏曲吗?但接触后我发现他们的热情很高,不仅知道一些戏曲常识,学得也特别认真。每次来同学们的进步都很大,说明他们在课后经过了很多次的练习,他们的热爱对戏曲演员来说真的是莫大的鼓励”。
走上舞台探秘,夏令营、亲子秀引央视聚焦
画上鲜艳的油彩,换上层层的戏服,才知道幕后的艰辛。今年暑期开始,由武汉汉剧院主办的“汉剧夏令营”、武汉楚剧院主办的首届戏曲亲子夏令营、武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单位主办的首届“戏曲亲子秀”等活动,则邀请孩子和家长们走进剧场,走进后台,亲身体验戏曲魅力。
“汉剧夏令营”通过长江日报招募营员,并贴心地为同学们精心设计了汉剧小课堂、后台探秘、观看创作剧目《失子记》、互动体验等多个环节的活动。在“汉剧小课堂”上,小营员们跟随著名汉剧表演艺术家袁忠玉、程良美了解汉剧的历史、行当、声腔以及“四功五法”等戏曲知识。走进后台,他们认识了戏曲乐队的文武场,在老师的帮助下扮成伍子胥、陈杏元、徐延昭、刘利华等戏曲人物,玩了一把“角色扮演”。生动的体验,引来央视《文化十分》栏目组全程跟踪记录,并以专题形式在央视新闻频道播出。
首届戏曲亲子夏令营中,家长和孩子一起走进武汉楚剧院,认识楚剧角色,也在《推车赶会》《站花墙》等折子戏中小试身手。刚刚落幕的首届“戏曲亲子秀”活动历时4个月,来自三镇的数百个家庭表演了京剧、汉剧、楚剧、黄梅戏、越剧、昆曲等多个剧种的节目,更出现了祖孙共唱 《红灯记》,姐妹花同演《贵妃醉酒》的盛况。
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参与者对戏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武珞路中学学生刘明哲在“汉剧夏令营”中扮成小生,亲身感受了戏曲演员的艰辛:“戏服里又闷又重,勒着头已经很晕了,还要完成表演,做戏曲演员真不容易!这种经历和以往玩游戏、看大片完全不一样,玩的不是新鲜刺激,而是需要细细品味才会有更多收获。”“戏曲亲子秀”中最小的选手苏祺祾年仅5岁半,奶奶因送他学戏也成了票友:“我常常说不是我带着他学戏,而是我跟着孩子学了好多戏,孩子的热爱也影响着我们家长,一起刷新对戏曲的认识。”
“戏曲读本”进课堂,全国首创独具特色
“哪些流行歌曲、影视作品中使用了京剧元素?”“你知道武汉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戏院吗?”这是武汉市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戏曲进校园”普及读本中,为孩子们设置的两个问题。从9月开始,这本戏曲读本正式进入我市中小学,成为戏曲普及课的教材。
长江日报记者翻阅发现,“戏曲读本”在设计上充分考虑到中小学生的阅读特点,收录了大量剧照,不少戏曲人物都是卡通造型。书中每一章节后都附有课外拓展单元,为小读者们设置了话题和互动活动,如搜集生活中常用的和戏曲有关的词语,向亲戚朋友介绍汉剧等。在介绍汉剧《宇宙锋》、楚剧《葛麻》等经典唱段时,扫描书中的二维码,就可以通过“武汉出版云”微信平台欣赏到演出视频,还附有剧情和演员介绍。这些视频包括京剧、汉剧、楚剧、黄梅戏、川剧、晋剧等多个剧种的17个片段,其中既有剧目演出,也有念白、水袖功、髯口功等介绍,其中京剧《大闹天空》、楚剧《梁祝》、豫剧《花木兰》等片段都已经播出上千次。
武汉出版社副总编辑邹德清介绍,“戏曲读本”分为“大美戏曲”“京剧之美”“汉剧之美”“楚剧之美”“戏曲乐园”等多个章节,以主体读本结合资源链接的方式,全面体现知识性、趣味性和故事性,既普及了戏曲知识,也突出了地方特色,并通过互动、参与、体验环节的设计,帮助中小学生欣赏戏曲,也体现了互联网时代全介质传播的特征。在创作过程中,武汉出版社还邀请著名湖北评书表演艺术家何祚欢、戏曲作曲家李连璧、汉剧表演艺术家袁忠玉等多位文化、戏曲专家参与审稿修订,对全书提出了100多条修改意见。“出版针对中小学生的戏曲综合性读本,这在全国都是首创。”
何祚欢小时候常常“爬台边”看戏,曾多次在著作中描绘上世纪大汉口“戏码头”的繁荣景象。他认为,戏曲的传承除了培养青年演员,观众的传承也一样重要。“‘戏曲进校园’不是‘讲学术’,也不是为了培养戏曲演员,而是从兴趣出发,从艺术感受出发,培养戏曲观众的接班人,让今天的年轻人有意愿、有能力来欣赏、传唱戏曲,这才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记者 王娟)
(摘自 《长江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