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仙花

李仙花是广东第一个取得戏剧研究生学历的戏剧演员,曾两次登顶中国戏剧最高奖,是广东唯一的“二度梅”获得者;她为了振兴广东汉剧,呕心沥血、默默耕耘。在梅州这片生她养她的土地上脚踏实地地书写着自己的艺术人生。
 
  李仙花出生在广东省五华县一个偏僻的村庄,自幼随母亲学习汉剧。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带着她下乡演出,手把手的教她。1973年,梅县地区戏剧学校汉剧班招生,在几百名考生的激烈竞争中李仙花脱颖而出,当时她才10岁。1978年毕业分配到广东汉剧院,拜著名表演艺术家梁素珍为师,在梁素珍的悉心指导下,艺术功力大大提高,她主要应工花旦兼青衣,天生丽质,扮相俊美,嗓音甜润清亮,表演娴熟稳健,善于把握和塑造各种人物性格。成为青年台柱,在汉剧界小有名气。
 
  李仙花的人生转折点是1991年。作为广东汉剧新一代的继承者,李仙花一直以来都在追求探索艺术真谛。生性好强的李仙花心中一直都有一个强烈的愿望,那就是能到中国戏剧最高学府——中国戏曲学院深造。1991年中国戏曲学院在全国招生,当时李仙花有孕在身,但她仍然不愿放弃这一难得的机会。回想起当时的情况,李仙花感慨地说:
 
  “1991年时,我觉得这个机会太难得了,我多年梦寐以求的机会终于来了,但不幸的是我刚好怀孕了,我觉得这对我来说都不是问题,我都可以克服。”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努力,李仙花于临产前不到1个星期,挺着大肚子,参加了1991年的全国普通高考,并如愿考进了中国戏曲学院,走上了赴京求学的漫长道路。刚到北京,气候、饮食、住宿等生活上的不适应以及对孩子、家人的思念,让李仙花真有点支撑不住。

李仙花


  李仙花: 
  “白天的时候还好,在课堂上,学习很紧张,一天8节课,一到晚上的时候啊,想儿子想到不得了,经常自己在被窝里偷偷流泪。” 

凭着对舞台艺术的钟爱,她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了种种困难。在中国戏曲学院深造9年时间里,李仙花修完表演大专,又学导演本科,再读首届中国京剧优秀中青年演员研究生。他秉承侯瑞珠、黄桂珠、梁素珍、黄小荣、周文祥等汉剧名家的从艺之道,再加上她的聪明好学,善于思考,师古而不泥古,艺术日臻成熟,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成为汉剧的第三代掌门人。
  
  广东汉剧被誉为“南国牡丹”,是广东三大剧种之一。 广东汉剧以西皮、二簧为主要声腔,以中州音调为舞台语言,表演行当齐全,文武兼容,唱腔优美。广东汉剧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完整的艺术体系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拥有传统剧目 800多个,音乐曲牌700多首。它不仅在国内影响十分大,而且远播海外。尤其是在东南亚一带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地颇受欢迎。但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曾一度陷入生存困境:演出市场萎缩,办公经费无着落,演职人员工资发不足等。随着广东省政府提出振兴文化,建设广东文化大省和梅州市政府提出“文化梅州”的发展战略,身为广东汉剧院院长的李仙花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汉剧是我的第二生命,即使倒下,我也要倒在舞台上……”,这是李仙花的座佑铭。对于广东汉剧所面临的情形,李仙花并没有气馁,她下定决心要把传统的汉剧艺术发扬光大。 

  解决人才队伍青黄不接的难题,是李仙花2001年开始负责广东汉剧院工作以来做的第一件事。为此,她先后从嘉应学院、市艺术学校、湖北黄石市艺术学校等引进、吸收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如今,这些“外来人才”都已成长为广东汉剧的中坚分子,为广东汉剧的生存和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汉剧一团的姜文革就是其中的一员。 

“我们在梅州已经扎根了6年,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我们也在各种比赛上得到了很多奖项,取得了一定成绩。” 
  同时,剧院还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方法,加强剧院整体理论知识和艺术素质的提高。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改革,打破吃“大锅饭”的旧习惯,实行院、团分级管理,探索发展的新路子,使剧院基本实现了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如今,广东汉剧院开始渐渐走上正轨。
李仙花个人演唱会2008年12月17日于亮胜客家艺术中心举行。

天下客家摄影网影友踊跃参与观看、拍摄,下图为李仙花经典演唱会剧照。

李仙花

李仙花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