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还有那个范儿。”这是我和同行的同事见到县汉剧团退休老艺人陈文威老师第一眼的感觉。七月的某一天,我和同事一起登门拜访了陈老,听他讲讲他的从艺之路。
今年73岁的陈文威现在居住在县人民医院里面的一栋老宿舍楼,因为妻子是人民医院的医生,所以老两口一直几十年都生活在这里,房子不大,但是打理的井井有条,客厅的电视墙上一幅陈老的剧照格外的引人注目,而后,话题就从这张照片引开了。
兴趣决定方向
也许是从小就住在剧团隔壁,陈文威从小就耳濡目染,戏听得多了,自然就喜欢。每逢剧团里面排戏,陈文威常常不顾危险翻围墙、溜院子去隔壁偷看偷学,这样的举动常常惹得团里的工作人员一阵乱轰。可他不管不顾,轰走了就趴在墙角听,一个人偷偷享受着戏曲带来的美好童年。
1956年,当年14岁的陈文威漳江小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桃源一中,也是这一年,县剧团去学校招生学员,陈文威也报名试了试,可没想到自己偷学来的“三脚猫”的功夫还让自己在所有报名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唯一一个被选取的学员。一边是父母希望的继续深造学业,一边又是自己的兴趣爱好学戏,陈文威面临两难。可是内心对戏剧的向往和喜爱最终让他选择了县汉剧团,也就是当时所称的“文新剧团”。
来到文新剧团,陈文威心想这下以后再也不用溜院子看戏了,正当沾沾自喜的他感觉自己无比幸运时,高强度的训练就开始了。每天他早起晚睡,不断练习各种基本功。老师发现,在这20多个新进的学员中,陈文威的姿态、语言很适合演生角,于是老师就着重从这方面对他进行培养。在练习了三个月之后,这一批新进学员将演出《新断桥》、《拨火棍》、《夜奔》、《夜战马超》等六个折子戏,第一次登台汇报演出接受所有市民观众的检验。当时观众看后反应非常强烈,很多人都说,“这一批孩子非常不错,将来长大了不得了!”
累并成长着
汇报演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也得到了时任县文教科(文化局和教育局属于文教科)科长的孟宪奎的高度重视,他当时就立意就给这批孩子成立了一个“文字派”,从此这个团队有了一个名号。由于汇报演出在观众群中反响很好,很多群众都要求这批孩子的演出才买票,从此,孩子们真正意义上走上了公演之路。1958年,“文字派”的演出在全县一炮打响,在屡次省城演出中也多次拔得头筹,载誉而归。
可就在1958年,全社会上下进行了“比、学、赶、超”的大跃进运动,也就是这一年,“文字派”开始单独下乡演出,在全县数个乡镇进行巡演,当时时间紧任务重,好多戏又不能重复演出,他们只好边演边排,高强度的训练和演出让这帮“文字派”吃尽了苦头,由于当时大家年龄都不大,最大的也就18岁,最小还只有13、4岁,很多都还处于变嗓期,但经常是上午一场演到吃中饭,下午一场演到吃晚饭,还有一个晚场,甚至有一天的晚场由于观众迟迟不愿走,要求他们继续演下去,他们从晚上演到了第二天吃早饭,足足连续演唱了24个小时。陈文威还记得那天早上下装后整个人轻飘飘的,人还没摸到床,就倒在地下睡着了。也就是这一次连续几个月的演出,很多人的嗓子都受伤了,变得嘶哑。
陈文威也不例外,巡演结束后他在家休养了两个多月,嗓子渐渐恢复之后师傅陈长禄就把生行的角色全部交给了他,让他挑起了大梁。1968年年底,恰逢陈文威入团十年,中央这一年宣布全国所有文艺团体解散,全部下放到农村。陈文威1969年元月一号也被下放到了兴隆街大队的红旗生产队,在那呆了一年多时间,陈文威便调到了兴隆街合作社,修河坝、搞调度,从事与戏剧完全不搭边的工作。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在劳动中度过了。
时间来到了1972年5月16日,陈文威正在河堤上像往常一样劳动,公社领导找到他,说县里来通知了,市里面准备办一场“5.23纪念毛主席”的文艺汇演,排一场反映李光庆劳模的节目,当时的主角怎么演也达不到节目组的要求,所以他们立即想到了一个人---陈文威。就这样,陈文威被借调到了县里排这个节目,可当时从接到通知到演出只有7天时间,他回到县城,来不及回家就直奔原剧团练习,排练、读剧本、练唱腔,终于在演出当天顺利登台。也许由于太久没上过舞台,内心的激动和亢奋让他在台上还差点出了一个大错。原本是“人听毛主席的话,田就有高产量”这一句他却唱成了“人不听毛主席的话”,前半句刚唱完陈文威立即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第二句就改唱为“田就没有了高产量”,把当时在台下的领导吓出了一身冷汗,后来演完连连说:“毕竟是老演员了,一下子就弥补过来了啊!”也是这一年,桃源县成立了桃源县革命委员会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陈文威也就顺理成章的被留了下来,回到了宣传队,后来汉剧团得以恢复。
肯学善思 连获好评
1981年常德市选派6名演员赴湖北通山县交流学习三个月,精选各县各团的精兵强将。陈文威是其中之一。在湖北通山县学习期间,学员们的学业就是利用三个月的时间学一场汉剧《宋江杀惜》,但好学肯钻研的陈文威只用了13天的时间就学成了。令他的师傅黄振元赞叹不已。在学习期间,陈文威将湖北湖南的生角知识融入到了一起,更加丰富了他对人物、对细节的把握和理解。在湖北演出期间,陈文威还跟他的师傅黄振元交流了很多自己对《宋江杀惜》的一些建议和意见。其中有一桥段是阎惜娇捡到了宋江的招文袋,原本忽略掉了他的一些情绪反应,陈文威看后发现不对,他跟师傅黄振元建议要把阎惜娇拣招文袋时的得意忘形要表演出来,师傅黄振元听了他的意见,发现改良后效果真是不错,也确实合情合理。黄振元对他大加赞赏,并称赞说:“在20多个学员中只有他勤于思考,能充分揣摩人物内心,发现这些细节,这已经青出蓝胜于蓝了。”
陈文威一生从艺近40年,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艺术虽然有惯例,有模式,但是也要有自己思想,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能够知道自己所长,然后扬长避短,如果固步自封,艺术就不能前进。退休后的他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但是他说内心还是很想培养几个新人,把汉剧的精髓传承下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