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多世纪沧桑巨变,酷爱戏曲艺术的老人们 始终相守一片共同的精神家园
据杨团长回忆,“托口汉剧团创办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1950年的时候,我们是在托口古镇的万寿宫唱戏。当时购买了洪江祁剧团的演出服装,可惜毁于当年镇公所的一场大火。文革期间“破四旧”,演出服装也被烧了,这个十来年就间隔了下来,几乎没有什么演出。”
在那个政治色彩十分浓厚的当时,托口汉剧团的演员们依然坚持弘扬地方特色文化传统,居然没有演现代革命样板戏里的几部京剧,实为罕见。
杨团长的娘家在芷江县碧涌寨,她本人是在托口生长的。1954年在托口文化站。杨志沅年轻的时候演花旦,肯定也是漂亮得很。她经常是“看戏学戏”。申庆元教过。没有正式拜师。不能说是“无师自通”,但也是自学成才。哪个师傅好,就问,就学。她悟性好,一点就通。请起黄松发来唱戏,也学了一下。杨志沅前前后后当了好多年的剧团团长。
当谈到托口汉剧的来源时,现任剧团团长李辉汉说:解放前经常在托口演出的有两个戏班,洪江的“荣庆班”在托口古镇的三府馆演出,另外一个戏班叫“紫荣班”,在万寿宫演出。托口当地人喜欢戏剧的就开始跟着学戏,会演戏的人越来越多,于是托口当地人自己的剧团应运而生。
访谈刚开始不久,依然健在的当时的演员廖光耀也闻讯赶来了。
廖光耀老人说:我是1929年出生的,土生土长的托口人,现住在托口镇的大桥街。我1948年开始学戏,当时靖州县的赵靖湖在托口教戏班。我演正生、老生,演了《上梁山》、《东吴招亲》、《三讨荆州》等三出戏,一直演到现在。托口人民舞台的前身是镇公所,1956年开始演戏卖票筹集资金修舞台,用当时的托口文化站欧阳鼎站长卖书报的6元钱开始起家。一张戏票一两毛钱,一直卖票,得一些钱就修,历时八年,到1964年才修建成功,现在的剧院就是当时的样子。剧院门口的建筑,当时没有,是后来修建的。那时候没有电视,电影也很少放映,因此汉剧演出现场经常是座无虚席。
当时的托口戏曲演员都是业余爱好,有来自单位的,也有做生意的,白天各忙各的事情,晚上大家凑在一起排练节目。托口的剧院,经常有请外面的资深戏剧表演艺术家来指导演出,与托口本土的戏曲演员同台献艺。贵州铜仁地区万山县的赵云华、洪江的黄松发、芷江的郭美珍全家等等戏曲表演艺人,都来托口的汉剧团演过戏。平时排戏,集日演出,五天一场,看戏的人山人海,场场爆满,戏曲艺术尤其是汉剧,在托口这个湘黔两省四县的边贸重镇不断得到继承和发扬,出现了盛极半个世纪的空前辉煌。
谈到这里, 已经82岁高龄的廖光耀老人即兴演唱了一小段秦叔宝唱《夜探金镰》,大意是年少的李世民奉父命夜探瓦岗寨。笔者赶忙录下了这个3分钟的片段,然后回放,大家又听了一遍。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