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汉剧院管理改革试探
徐 青
全球经济、信息一体化的到来,改变了广东汉剧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这个古老的剧种面临危机和挑战。笔者认为,广东汉剧院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梅州打造“三名城一基地”的战略方针,按照“三贴近”的要求和“传承、创新与发展”的工作思路,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汉剧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潜在的市场价值,并以省级院团的标准进行严格管理,打造精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以全新的面貌,冲出山门,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一)正视问题,强化意识。剧院管理层必须面对现实,敢于承认汉剧剧种在新环境中已出现的人才、市场、体制等各方面的危机,在全院树立危机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和精品意识,才能使汉剧艺术产生质的飞跃。
(二)改革机制,激发动力。面对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浪潮,广东汉剧要转变发展方式,归根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才有助于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为科学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首先要明确改革的重点是完善内部机制,从提高剧种自身的造血功能来自我发展。因此,必须出台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全面推行任期目标责任制、演出补贴制、人员聘任制和绩效工资制,进一步调动演职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激发广东汉剧艺术发展的新活力。
(三)练功学艺,提高质量。广东汉剧作为传统戏曲艺术,是一门技术性强、艺术性高的综合艺术,演员必须在“四功五法”上下功夫,对于传统技法不能有半点马虎。剧院必须高度重视当前管理松散、艺术质量下滑的严重问题,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强化专业人员的基本功训练,同时外请专家和汉剧前辈开展“传、帮、带”活动,提高艺术质量。
(四)改变方式,拓展市场。没有观众,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一个剧种就无法生存。在市场细分日益精确的今天,广东汉剧院必须把自身融入市场,多演出、多活动、多影响,借助一切媒介,扩大市场份额,对市场形成最大程度的覆盖,才能做大做强。笔者认为,主要须扩展三个方面的市场份额:一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二是发挥语言优势,开发演出新途径;三是巩固客家本土市场。
(五)打造精品,推出人才。笔者认为,广东汉剧要与当代观众气味相投、情感相和,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即既要面向国际国内市场,又要面向本土基层市场;既要演高雅艺术精品,又要演“平民百姓”戏剧;既做到兼收并蓄,积极采纳地方民间艺术精华;又做到广博胸襟,借鉴姐妹剧种艺术特色。
在剧目创作方面,剧院要积极配合梅州“文化名城”建设,保持精品剧目的创作。同时要不断强化演职员的精品意识。
在人才培育方面,剧院一要继续采取送训、请贤的方法,提高剧院整体艺术素质;二要继续抓好育苗工作;三要采取“巩固老演员、发展新演员”的做法,积极培养有潜力的年轻演员,逐步打造汉剧舞台新星,提高汉剧知名度和竞争力;四要开辟优秀青年演职员健康成长的“快车道”,积极发挥各类人才的内在潜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六)加强推介,培育观众。在人们的文化生活有了多种选择的今天,要想使广东汉剧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发展,首要任务是加强剧种的推介和观众群的培养,这比任何保护都有意义,因为保护仅仅是使它不消失,而一旦宣传到位,并培养起了观众群,广东汉剧就有了广阔的前景。
一是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筹措资金,组织排练汉剧优秀经典剧目,在剧院剧场开展义演周或义演月活动。
二是争取省、市主流媒体的支持,对广东汉剧进行全方位的报道,造就一个广东汉剧热潮。
三是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抓手,进一步树立广东汉剧的形象。
四是内联外引,争取社会各界的扶持,与各大、中、小学校和各企业进行沟通联系,开展巡演活动,以拓展市场,奠定扎实的观众基础。
五是争取教育部门的支持,在梅州的幼儿园、小学的音乐课上加入汉剧乡土音乐教学。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