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华颂”全国戏曲邀请展暨深圳罗湖戏曲文化周开幕。这场高规格的文化盛会和高品质的视听盛宴,将让深圳市民现场领略传统戏曲的现代魅力。

据悉,来自全国10个省市的40个节目中,以小戏小品曲艺展演为主,戏曲形式多样,有花鼓戏、采茶戏、淮剧、锡剧、皮影戏等,参展团队有专业院团也有民营剧团、非遗传承中心、农民剧团。

从曲目来看,无论是江苏省溧阳市的锡剧《好人老马》,还是广东省东莞市的小品《同学会》、浙江省云和县文化馆的包山花鼓戏《福囡嫁妈》、江西省信丰县的小品《是否真心》、湖北省的楚剧《婆婆与媳妇》等等这些传统戏曲都充满了现代气息,与现代生活进行了深度嫁接。这是一个有意味的现象。

现代社会里,传统戏曲如何吸引观众一直是个值得关注的话题。作为湘人,我在这里想谈一谈花鼓戏。花鼓戏是全国地方戏曲同名最多的剧种,但在全国众多名为“花鼓戏”的地方戏曲中,影响力最大、流传区域最广的当属湖南花鼓戏。湖南花鼓戏源于民歌,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刊行的《浏阳县志》谈及当地元宵节玩龙灯情况时说:“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金鼓喧阗,自初旬起至是夜止”。说明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地花鼓,最迟在清嘉庆年间已经形成。

早期花鼓戏只有半职业性班社在农村作季节性演出,农忙务农,农闲从艺。光绪以来,这种班社发展较快,仅宁乡、衡阳两县就有几十副“行箱”。但让它广为人知的还是一个叫《补锅》的现代曲目,并于1965年拍成电影,主要讲述了年轻人的爱情观,体现了当时自由恋爱开始萌芽的进步。这是传统与现代嫁接的一个经典案例。

据悉,这次展演也是罗湖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重点文化活动。希望深圳在推行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有机结合方面,作出更多的创新尝试。

(摘自 《晶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