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戏《老表轶事》讲述的是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新中国成立之初,一位穷酸潦倒的旧文人得知新中国的领袖毛泽东竟是他的老表时,百感交集,在众人的撺掇下,他提笔给毛泽东写信,欲谋一个“建设厅长”当当。毛泽东派毛岸英回乡考察,得知并无其能,予以婉拒。这似乎是一个荒诞的故事,但却源自真实的历史。毛岸英的回信至今在韶山还可见到。唯其真实,才有力量。
《老表轶事》又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将一段看似简单的史实演绎得细腻、丰富而生动。它在众多毛泽东题材的文艺作品中别具一格:它并不把毛泽东当作主角,而将视角集中在老表文有章及其周围的众街坊身上;它也并不关涉毛泽东的丰功伟绩或宏图大略,而将题旨集中于他如何处理亲情与原则这样一个侧面。这是一个小题材,表达的却是大主题。它的特色是小中见大或“大题小做”。
《老表轶事》在戏曲化方面达到了较高的高度。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满台鲜活生动的人物,满嘴诙谐幽默的语言,满场妙趣横生的戏曲身段与动作。它以强烈的市井气息释放着平民式的欢乐与梦想,又以载歌载舞的戏曲语言体现了花鼓戏的天然魅力。
全剧对主人公文有章心理及行为的把握十分准确,对其心态的变化过程,表现得相当真实而细腻。文有章作为一个饱读诗书的旧式知识分子,既有清高自守、斯文为重的主流,也有幸遇明主、一展抱负的幻想;既本分胆小、安贫乐道,又梦想出人头地、飞黄腾达。当他得知毛泽东是他的嫡亲老表时,他喜不自禁,但并未想得太多。在郑大妈及众街坊的怂恿与刺激下,他才写信求官。这里既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思想作怪,也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负。他既不长于房屋桥梁建筑、又不熟悉水利建设,仅仅因为在旧中国受过“建设厅长”的欺侮就想谋此官,确实幼稚得可以。奇妙的是,文有章的每一个行动,都可从传统的处世为人格言中找到依据。即使是非常矛盾的行为,在传统格言中也可找到佐证,从而呈现一种自我调适、自我确认的功能。如文有章确信命运将会因毛泽东而改变,是“黄河尚有澄清日,岂有人无得意时”;羞于伸手要官时,想到了“不自是而露才,不轻试以幸功”,“达人须知命,君子要安贫”;但读书人即使“不名一文”,也要“心忧天下”,官还是可以要;求官不成,古训早有言在先:“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不强求”……剧中大量准确生动的格言,加上饰演者出神入化的表演,使一个迂腐而善良,可笑复可爱的活生生的“老表”形象立在舞台上。应该说,这是该剧最大的成功之处。
剧中的郑大妈,是一个极有光彩的角色。这是一个在许多传统戏曲中出现过的类型化人物。她伶牙俐齿,嫌贫爱富,善于见风使舵,自解自嘲,是小市民的典型、泼辣货的班头。她插科打诨,上蹿下跳,是全剧的味精,台上的笑料。剧中她对文有章的态度经历了若干变化:先是嫌其穷酸,当文有章的老表身份被确认后,她马上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对文有章又吹又拍,主动表示愿将女儿玲玲嫁给文的儿子汉成……郑大妈的所作所为,典型地代表了深受旧思想和市俗风气影响的一类人。剧中,当众人满心以为文有章的“厅长”当得成时,纷纷向他预支帮助:有的要承揽工程,有的要安排亲属,有的想打赢官司……聒噪之声不绝于耳,弄得“文厅长”头痛欲裂。这样一种群体心理,就是在今天,不也令我们深思吗?(龚政文)

(摘自 《人民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