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戏曲·呼吸”上海小剧场戏曲节将于12月10日至23日在周信芳戏剧空间举行。今年共有七个剧种九部作品参加展演,其中,淮剧、豫剧、彩调首次亮相上海小剧场戏曲节。

戏曲节期间,昆曲演员沈昳丽将出演尤涅斯库名作《椅子》中的鹤发老妇,试水荒诞派戏剧。小剧场的“小”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她心头。“是剧场的小?还是舞台表演空间的小?”这些都是也都不是,“小剧场戏曲,恰恰展现的是心灵空间和戏曲创新的无穷大”,这是她目前的答案。

像沈昳丽一样在不停思考的戏曲人还有很多,上海小剧场戏曲节逐渐形成的品牌效应,来自一场场别开生面的创新演出,更源自一批戏曲人对传统戏曲艺术的自省与求索。三年来,小剧场戏剧节的每一微小变化,恰能连缀起一条由实践带出的戏曲理念发展暗线,细微却绵长,生机勃勃。

回归戏曲本身,重组传统唱腔之美

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戏剧导演安德烈·安托万创建了不少小剧场,旨在挑战僵化的欧洲商业戏剧,激发人们的理性思考,这决定了小剧场天生带着“革新基因”。但之于传统戏曲,“先锋与革新”的姿态背后需要承载更多的思考——如何在“新”的同时不丧失传统戏曲之美?这是小剧场戏曲实践者们的必答题。

小剧场越剧《洞君娶妻》选择将传统唱腔之美进行“重组”。在这部作品中,小生演员王柔桑需要用范派与尹派两种唱腔表演。“剧中要展现一个人的‘两种形象’,范派的温厚朴素与尹派的风流潇洒,与剧中的两种形象十分贴合。”王柔桑说,一个人在一台戏中篇幅平均地使用两种唱腔,并不常见,但得益于创新的文本,这样的功夫展示并不突兀。在舞台演绎两种经典唱腔对年轻演员也是难得的锻炼。主攻范派唱腔的王柔桑再度练起了开蒙时学过的尹派唱腔,为了还原唱腔的精髓,剧组还特地找来了熟悉尹派的老一辈艺术家作指导,“小剧场,背后的班底并不小”。

其实,从戏曲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传统戏曲进入小剧场亦是一种回归。摆下“一桌两椅”便能演戏的传统戏曲,一直靠角儿的舞台真功夫打动着观众。两把椅子,两个演员,小剧场昆曲《椅子》如今已经演了12场。从有妆、到无妆、再到半妆,《椅子》一直在升级变化着,直到演出前还在思考改进的可能。

经典文本与戏曲碰撞,“圈粉”年轻观众

与经典文本的碰撞亦是今年上海小剧场戏曲节的一大特色,《伤逝》《孔乙己》乃至欧·亨利的经典短篇都成了戏曲改编的底本。而这背后是为传统戏曲寻找年轻知音的决心。

像《椅子》一样,人文淮剧《孔乙己》并不是头一次登上舞台。只是对于一些淮剧老戏迷来说,约70分钟的《孔乙己》并不那么有“亲和力”。编剧管燕草告诉记者,老观众在看完后往往会有“内容不错,但怎么那么短?还没听过瘾!”的感叹,有时不得不随戏“附赠”两出《大登殿》之类的传统演出。

但这并不让管燕草介怀:“排这类有经典文本支撑的人文淮剧,就是为了探索淮剧都市化的可能,用人文性与当代性“圈粉”年轻的新观众。”淮剧《孔乙己》中并没有照搬原文本,而是着重展现孔乙己身上“追求理想”的执着劲儿,以期引发更多青年的情感共鸣。

此外,京剧《草芥》改编自《警察与赞美诗》,将欧·亨利原著小说中的美国街头改成了北宋民间,并加入了梁山好汉等传统元素,大胆尝试了中西文本之间的转码。(记者 张祯希)

(摘自 《文汇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