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地方剧种,淮剧 《诺言》捧回了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大奖,这是泰州市淮剧团迄今在省内获得的最高荣誉。”回忆起1个多月前获奖的那一刻,泰州市淮剧团团长韦锡锋依然很激动。

据悉,2年来,淮剧 《诺言》剧组精心修改剧本10多次,40多名演员在旧仓库的排练场精心苦排数十次。今年春节前,历经打磨、获得殊荣的 《诺言》将登上上海舞台。
剧本数次大修改

《诺言》是以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的江苏省道德模范刘绍安为原型创作的一台大型现代淮剧。 该剧创作筹划于2008年1月,由徐新华、双泉、骆骅等创作,国家一级编剧徐新华执笔,著名戏曲导演王友理执导,国家一级作曲赵震方作曲。当年5月剧本初稿创作完成,8月17日在梅兰芳大剧院彩排并首次上演。

“从2008年至2009年11月,我们共10多次改动剧本,其中有多次 ‘生死抉择’般的大改动。”市文化局艺术处处长童继铭回忆道,起初剧本中曾安排一个 “记者”角色5次出场来串连。2008年11月根据专家修改意见,记者出场次数降为2次;2009年11月,向省精品工程验收组汇报演出时,全戏已找不到记者的身影了。“类似这样伤筋动骨的修改一直陪伴《诺言》打造全过程。”

童继铭说,有件事不得不提,因为 “记者”角色的取舍问题,平时要好的导演和编剧在碰头会上多次吵得一塌糊涂。最终,编剧服从了导演和专家的意见。 “当然,他们吵过后依然是很好的合作伙伴。”


据介绍,2009年6月起,剧组决定将剧中的刘绍安改名为刘永安。“这其实是创作理念的改动。”童继铭说,从此,创作剧组摆脱了生活原型的束缚,对 《诺言》注入更多的艺术元素,也赋予了主人公刘永安更多动人的艺术创造。11月底,剧组又将全剧的 《大结局》作了重大改动。
旧仓库内排出精品戏

《诺言》剧组在排练中的故事和剧情一样感人。

在市区南山寺路上有一处看似破旧仓库的房子,这就是泰州市淮剧团所在地。

室外最低温度只有0℃左右,淮剧团排练场内冷风嗖嗖。正带着演员排练的韦锡锋说:“组建地级市以来,市淮剧团已在这个近30年的老仓库内排出 《板桥应试》、《祥林嫂》、《信访局长》、《诺言》4台现代淮剧,每台戏都是响当当的好戏。”

“把《诺言》打磨成精品,全团上下付出了许多努力。”韦锡锋说,去年夏天,20多名乐队演奏人员在这个老仓库内关起门来为《诺言》的配乐录音。没有空调又不能开吊扇,除了一名女扬琴手穿着上衣,其余20多名男同志都光着上身在录音。汗流浃背的他们录完一段,出去透个气回来接着录。仅仅为将舞台上庞大布景的撤换时间控制在十几秒以内,全剧组70多名演职人员就苦排了4天。

韦锡锋说,《诺言》首演成功后,淮剧团带着它辗转各地演出,广泛征求意见。这期间,剧中的老年刘永安和杨凤英都一直由青年演员扮演。为确保向专家组汇报演出时更加精彩,剧团邀请了已退休的老团长陈德林和夫人黄素萍老师加盟。两位老艺术家不顾身体虚弱,在严寒酷暑中始终和大家在一起,不厌其烦地言传身教。
春节前唱响上海滩

省文化厅副巡视员、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汪人元一直关注淮剧《诺言》的创作,看过《诺言》3次不同场合的演出后,他赞叹道:“戏改得好、演得好。这是一出真正的好戏。”

据介绍,《诺言》一剧已创下许多第一:我市舞台艺术首次获省财政扶持20万元;首次向全省借调多名演员担任角色;首次荣获省舞台艺术精品剧目奖,填补了我市该奖项的空白……

从2008年初,《诺言》剧组就瞄准“既叫好又叫座”的目标在努力。实践证明,《诺言》做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截至2009年底,《诺言》已演出80余场,观众达8万人次。

韦锡锋说,2010年,《诺言》力争演出场次达150场的新纪录。目前,剧团已定于1月24日、25日赴上海艺海剧院演出,让更多的观众熟悉刘永安、熟悉泰淮、熟悉泰州。(张虎林)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