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从省城请来的专家正在为盐城市淮剧团的大戏《秋天的思念》进行又一轮艰苦修改。这部戏刚刚入围2006—2007年度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前10名,不仅要冲刺年终的前五名,还要备战本月底的江苏戏剧节。

淮剧是由盐民乞讨时的“门叹词”发展而来,目前已经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在申报国家名录。这样的“老古董”、“小剧种”,市场状况总体不佳,省内半数淮剧团处于停锣息鼓状态,盐城市淮剧团一年却能演出350场以上。对此,盐都区文化局副局长陈明特地“注解”:淮剧是有语言限制的小剧种,淮剧的350场,可能相当于大剧种演1000场。

什么戏让他们能一年演300多场?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这个挂着“市”名、但属区管的县级小剧团盛产精品剧目。大型现代淮剧《鸡毛蒜皮》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奖”,《十品村官》作者陈明获中国曹禺戏剧剧本奖,主演王书龙获中国戏剧梅花奖——这些国家级戏剧大奖,拿一个都不容易,然而这个区属小剧团却全部拿到,从而实现国家级戏剧奖大满贯,这在全省县区级剧团是独此一家,在全国也是凤毛麟角。

问及“奥秘”,从盐都市文化局到盐城市淮剧团上上下下首推一条:从主创人员到演员都扎根农村,写农村,演农村,是他们的“绝活”。他们的主要作品“农村小组长”三部曲、“凡人三章”,都是取材于盐城农村凡人小事。“农村小组长”三部曲拿了无数大奖,后改为《十品村官》拍成了12集电视剧,是目前最长的淮剧电视剧。剧团的演出市场也主要在农村。城里的演出多在节假日,古装戏为主,服务对象是老淮剧迷。现代戏主要是送戏下乡,身边人,身边事,自己的语言,农民爱看。

剧团所有得奖剧目都由陈明创作。陈明说,老的淮剧迷爱听传统戏,觉得“大悲调”过瘾。但是年轻人不爱看,觉得传统淮剧太“悲苦”。古装戏不改革,是一条死胡同,我们不能只为老大爷老大妈服务。“非遗”不能变成“博物馆艺术”,剧种要生存,剧团要生存,就一定要走创新之路。从调式到音乐到题材,都要改。为什么农村现代戏成为我们的特色?为的就是从现实里汲取生命。

在戏剧创作中,写现实最难。写过头,做作;写不到位,不像,空洞。由于盐城市淮剧团在现实题材创作方面的成功突破,中国剧协去年特地在盐都召开了全国现实题材研讨会。也由于剧团常年“滚”在田边,“泡”在地头,他们还曾经得过一个非艺术类的奖项——江苏省委表彰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剧团团长王书龙自豪地说,这可是被表彰单位中唯一一个艺术类基层党组织。

地方戏曲竞争力低,演员文化底子薄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古装戏可以师徒传授,现代新戏就考验演员的理解力了。因此,盐城市淮剧团非常注重人才队伍管理。陈明说,剧团在最困难的时候,工资都不能正常发,还送演员出去学文化。现在,这个剧团拥有2个正高,11个副高职称,这在县级剧团里也是相当少见的。

令创作和演出人员忧虑的是,目前农村演出条件越来越困难。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在倒退,这些年来,不少剧场卖了,被改为超市、酒店等。田头演出,艺术魅力大受影响。

记者获悉,刚刚召开的“文化盐都”建设会议已经确定,盐都区将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文化生产、文化遗产保护等,扩大公共财政的覆盖面。愿这个消息能告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坚守者们。(王迎春 王晓映)

(摘自 《新华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