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丑行,俗称小花脸、三花脸、小丑。在戏里一般起插科打诨,调节气氛,制造喜剧效果,让观众快乐的角色。
唐玄宗演丑角的故事为广流传,据说由于唐玄宗在“梨园”戏班经常扮演丑角,因此旧戏班里丑角演员的地位也相对突出,如后台的盔箱衣箱上,其他行当演员不可随便乱坐。丑角演员却可以随便坐,别的演员说话要顾及避讳,丑角可以在后台高一句低一句随心所欲。大概因为丑行曾经是皇帝演过的行当,所以也跟着享受无拘无束不受限制的特权。
“无丑不成戏”,丑角是戏曲舞台上重要行当,丑角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他对剧情的展开和喜剧气氛营造,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京剧是一个堪称国粹的大剧种,生旦净末丑各个行当发展得很成熟,分工也很细致,仅丑行从大类上就分文丑、武丑,细分类还有官衣丑、方巾丑、褶子丑、茶衣丑、老丑、矮子丑等,这些丑行都有各自分门别类规范的程式要求。
黄梅戏是从农村发展起来尚不足200年历史的地方剧种,她的身上至今还保留着质朴自然的乡间气息。初级阶段的黄梅戏剧目大多是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从黄梅戏诞生之日起,丑角就是黄梅戏剧种里主要行当之一。
一、黄梅戏丑角的主要类型
由于黄梅戏发展于田园乡村,绝大多数演员就是农民,他们的所见所闻,出生环境决定了他所能表现的对象及表现形式。因此反映农民生活,反映社会下层人的生活,是黄梅戏初期的必然主题。剧中的人物(包含丑角)都是布衣乡民,如:《打豆腐》中的王小六,《钓蛤蟆》中的杨三笑,《打纸牌》中的毛子才,还有一种由男演员扮演的彩婆子,又称彩旦,这也算丑行的一个种类,如《游春》中的王干妈等。
黄梅戏的演员来自农民,没接受科班训练,缺乏一招一式的基本功,但却是自己表演自己熟悉的生活,因此形成了自然朴实,接近生活能被广大观众接受的表演风格。
二、黄梅戏丑角涉及的剧目
黄梅戏在初步形成的阶段,由于是在相对狭小的圈子里打转,观赏对象也相对固定,这时的黄梅戏丑角剧目主要有《打豆腐》、《钓蛤蟆》、《打纸牌》、《卖斗罗》、《卖线纱》、《瞎子算命》、《瞎子闹店》《:瞎子捉奸》《蔡鸣凤辞店》等。
随着黄梅戏视野的打开,兄弟剧中之间开始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特别是建国后剧目创作的不断繁荣,黄梅戏的丑角戏逐渐增多,除坚持本剧种特色的丑行外,其他丑角行当的类型也在不断丰富,如褶子丑的《做文章》、官衣丑的《挑女婿》、《鸳鸯谱》,老丑的《喜荣归》。甚至带有武丑技巧难度的《双下山》、《挡马》等也逐渐走上黄梅戏的舞台。
三、黄梅戏丑角的主要作用
黄梅戏丑行除了具备戏曲丑行共有的插科打诨,调节气氛,制造笑料等作用外,黄梅戏的丑行经常还能起到推动剧情发展,解决戏剧矛盾,潜移默化的教化,甚至能起到释然剧情关键矛盾之扣的重要作用。例如:《打豆腐》、《打纸牌》这一类型的小戏就是在笑声中劝导人们改掉好赌贪杯的陋习,《游春》《钓蛤蟆》中的丑角就是利用自己的聪慧。或牵红线成人之美或救人于危难之中。《蔡呜凤辞店》里的魏大蒜是一个有正义感的梁上君子,在一桩奸情凶杀案中,由于他出庭作证仗义执言,使案情明朗,令真凶受罚。
四、黄梅戏丑角的艺术特色
黄梅戏丑行按照生活化的审美取向进行表演。黄梅戏里的小丑大多是可爱不可憎,他们的语言幽默质朴、表演真实自然,唱腔口语化,这些特点形成了黄梅戏丑行的艺术特色。
如《夫妻观灯》中的王小六一出场的几个动作,就让人感到这是一个标准的农民,他的舞台动作不是程式化的表演。而是现实生活基础上的美化与夸张。黄梅戏《无事生非》是根据莎士比亚的同名话剧改编的,剧中有一个丑角护城官,看似语无伦次颠三倒四,但一段“宁剥老鼠皮、莫摸老虎皮”连说带唱的俏皮唱词,精准反映出他的人生哲学,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黄梅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丑角特色。黄梅戏里的丑角曾有过令人难忘的记忆,今天的人们正处在各种压力的生活圈里,当他们能在百忙之中走进剧场放松一下的时候。更需要享受丑角带来的愉悦和欢笑。(湖北黄梅戏迷)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