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演数场的《走出阴霾迎霞光》余韵尚在,由滁州市委宣传部、滁州演艺集团联合出品的又一出原创大戏《大明朱元璋》于10月19日登上舞台。同样的正风反腐主题,从歌舞话剧组合到黄梅戏,《大明朱元璋》的主创团队颇动了一番脑筋,通过多种跨界元素的巧妙混搭形成全新的艺术张力,创新地实现了传统戏曲对现代主题的搭载。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滁州用“黄梅戏+”的思维探索出一条非遗传承的新路径。

A黄梅戏+凤阳花鼓:“滁州送来的一个音乐主题”

三声钟鸣,帷幕徐开,这出黄梅大戏首先响起的旋律竟是滁州人人耳熟能详的花鼓调:“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

“这是天赐的音乐主题啊,是滁州送来的一个音乐主题。”《大明朱元璋》作曲精耕提到将凤阳花鼓融入黄梅戏这一创意很是激动,“黄梅戏是很有中国气质的传统戏曲,凤阳花鼓是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歌,两者在音乐调性上也很相似,把两个好东西融到一起不好吗?”

整场黄梅大戏,不仅开幕和尾奏以花鼓首尾呼应,每一出的幕间曲、合唱等也都采用凤阳花鼓。在音乐过门中,精耕也一改传统戏曲的方式,特意在行弦里渗入花鼓调,丰富了摇板的旋律,借用作曲技巧实现黄梅戏与凤阳花鼓的“无缝嫁接”。

凤阳花鼓不仅是《大明朱元璋》的音乐主题,还是牵动全戏起承转合的点睛戏眼。序幕以花鼓女进京告御状起,引出“寿宴风波”并牵连出《茶马法》这一条暗线。“微服私访”一幕以正月十五闹元宵为背景,花鼓女道阻求情、朱元璋与民同乐、钱伯儒秉公执法,情节有序推动,人物渐趋丰满。第三幕“巧设计谋”中,花鼓女更是以花鼓陈情的方式痛斥了驸马的罪行,完成了一出戏中戏,将演出推向“挥泪斩婿”的最高潮。“盛世太平”以花鼓女致谢并返家收尾,自然过渡到凤阳花鼓,以锣鼓喧天的喜庆热闹渲染洪武之治的昌盛。

除去贯穿始终的凤阳花鼓,《大明朱元璋》还大量使用排鼓、磬等乐器,营造出浓浓的民间节奏。一如精耕所言:“我们整出戏,作为安徽省第十一届艺术节展演剧目,在大方向上是满满的安徽元素、滁州特色。”

B黄梅戏+正风反腐:“滁州大明文化的时代解读”

《大明朱元璋》一剧不仅在音乐主题上彰显安徽元素、滁州特色,而且在主旨题材上深挖滁州文化底蕴。演艺集团导演赵彬表示,底蕴深厚的滁州有多种文化积淀,而本剧是首次对滁州的明文化作大规模排演。

“朱元璋作为从凤阳走出去的皇帝,我们滁州人对他太熟悉了。他和大脚马皇后的故事,也可谓妇孺皆知。可写的东西太多,如何权衡取舍?”滁州演艺集团董事长董业龙向我们介绍了剧本构思、定稿的幕后,“我们主创团队经过多次采风和商议,最终决定以挥泪斩婿这一史实作为剧本核心情节。朱元璋功过是非皆有,我们说借古喻今,斩婿就是朱元璋履历中格外有时代感的一出,不仅与当下的正风反腐促发展异曲同工,而且赋予滁州的大明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

全剧虽以斩婿为中心,却并不单薄。作为时长近2小时的五幕黄梅大戏,《大明朱元璋》一剧明线讲述朱元璋微服私访发现花鼓女冤情到案情逐渐水落石出继而挥泪斩婿赢来盛世太平,暗线则是朱元璋为惩治腐败颁行《茶马法》并坚决落实的过程。借斩婿一出,《大明朱元璋》在宫廷场景外又隐含了一个洪武年间边陲贸易的宏大背景,以小见大地再现了朱元璋轻傜薄役重民生、不拘一格降人才、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种种举措。

全剧还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有主有次,有正有邪,群戏各见性格,人人血肉丰满。仆人童贵一角的设计,不仅引出了驸马一案推动全剧深入,而且是整场演出的“笑料担当”。仗杀廉吏的凶残、抓捕花鼓女的蛮横、面对朱元璋的卑微、事迹败露的慌张,一场一态,寥寥几次露面,一个小龙套的性格豁然眼前。个中仓皇掩饰又难免丑态百出,活跃了场面,调剂了气氛。

C黄梅戏+手绘软景:现代的归现代,传统的归传统

导演吴晓江一再强调自己是带着崇敬的心情来排这部黄梅戏的。为了让黄梅戏可以更好地表现现代人的生活和情感,吴导在整场戏的编排上加入了戏中戏、插叙、合唱、舞蹈等元素,“希望这些用动作来外化人物内心的手法可以帮助演员更好地塑造角色,让人物更活跃,让场面更好看”。

第五幕“盛世太平”开场用纱幔、干冰营造了一个唯美的梦境,让公主和已经伏法的驸马梦中相见,借若即若离的舞蹈一诉深情,再加以驸马幡然悔悟的自白,对上一幕朱元璋情理两难中的抉择在内容上做了收尾,也对激烈的冲突在情绪上做了柔化和平复。还魂惊梦的艺术呈现,亦是对《牡丹亭》《长生殿》等经典的致敬。

舞美中心胡晓冬则拿出1:20的舞台模型为我们展示每一幕的布景。“做舞台模型,我们是首次,这样可以更直观地体现导演意图。这次的《大明朱元璋》除序幕外,都是全黑底幕,辅以各种中景,舞台更有层次,空间更立体。”舞台上的龙凤壁、石桌、龙椅等道具也首次采用大型实体景,并采用数控机床雕花造型,“传统的舞台道具只有正面,这次我们是按电影的规格在制作”。

主创团队秉持“黄梅戏+”的心态,对《大明朱元璋》在音乐元素、主题呈现等多方面都做了大量创新,但在与现代主题、地域特色融合的同时也不忘传统。

《大明朱元璋》一剧重拾传统黄梅戏的中景布景,并采用纯手绘的方式制作软景。在演艺集团一楼大厅,14米长的白布平铺在地面上,年过花甲的白文福老先生弯腰躬身一笔笔细细勾画着花灯、屋脊。入秋时节,穿着“老头衫”手绘的白老直起身来的时候,额上有密密的汗珠。“年纪大啦,速度不如以前啦。”整场演出共需6幕中景,而一幕场景至少需要4天才能在这白布上画完。白老画完以后,会有剧组的舞美沿画面轮廓剪下,再做硬处理;整个工序下来,耗时月余。从事舞美设计50年的白老说:“我们这活又苦又脏又累,现在没几个年轻人愿意做了
。不少演出为了省事,都改用LED屏。但黄梅戏这样的地方曲艺,还是传统的手绘布景与舞台更契合。”

演出现场,在黑色底幕的烘托下,白老手绘的树干、藤条等软景栩栩如生,与空中的数道景片呼应着仿若油画。乐声悠扬,唱腔深婉,一招一式一板一眼间,是洪武年间亦是今朝岁月,是应天府亦是滁州城,是传统亦是现代……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