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网络上看到了2段大型现代黄梅戏《英子》的视频,是安庆市地方台“黄梅阁”的录像。

可能早在2007年,程丞就在CCTV-11频道录制了3个节目,其中一个就是《英子》。

这部新编黄梅大型现代戏《英子》,据程丞博客介绍,前不久已经在CCTV-11频道拍摄了全剧,而且是采用“高清”技术,可见其重视程度。

在洁&雅看到:


为期数月的大型现代黄梅戏《英子》基本制作完毕,8月25日—8月30日在中央电视台十一套戏曲频道《名段欣赏》栏目播出,播出时间为18:15,重播22:30,喜欢黄梅戏的朋友们欢迎到时收看。

这部戏,是湖北黄梅戏“青年近卫军”——湖北省地方戏艺术剧院黄梅戏剧团的第一部原创大戏,演员都很年轻,20来岁,有的恐怕还不到20岁。这样一个年轻的艺术团体,已经涌现出几个骨干演员,前途不可限量。尤其是这支“青年近卫军”的领军人物程丞,有很高的艺术追求和创作欲望,很可能成为继韩再芬之后新一代黄梅戏的“形象代言人”。

《英子》与韩再芬的代表作《徽州女人》一样,都是塑造一个在特定历史环境中的中国女性,表现以坚贞不渝的“爱与信念”为主题的“人性美”,其艺术表现手法也有相似之处,即追求“诗化和唯美”。

今天上网搜索了一下,了解了这部戏的相关内容以及创作人员的心得体会。内容如下:

大型现代黄梅戏《英子》

—— 剧情简介 ——

一九三五年秋,红军西路军在西征途中遭马匪重创,红军女战士英子被藏族青年桑杰搭救。在茫茫的雪域高原,青海湖畔,英子度过了她辛酸坎坷的一生……

本剧讲叙了一段鲜为人知的革命历史,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一位红军战士执着一生的信仰守望……

该剧荣获第四届中国黄梅戏艺术节剧目演出金奖、演员表演一等奖、作曲一等奖等;湖北省第六届黄梅戏艺术节剧目演出金奖、演员表演一等奖、作曲一等奖奖;其中剧中“英子”扮演者程丞曾荣获央视“寻找七仙女”全国黄梅戏青年演员挑战赛金奖,第八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大奖”及多项省市级奖项;

人物表:

英 子——女,十八岁到八十多岁。湖北黄冈人,山歌唱得津甜。随红军西路军西征,遭马匪重创,流落青海湖畔,被藏人收留。

由程丞饰演。

桑 杰——藏族。二十多岁到八十多岁。像雪山上的雄鹰,像高原上的牦牛。粗旷,剽悍,又心地善良,为人淳朴。

由吴进良饰演。

卓 玛——藏族。年龄从二十多岁到八十多岁,恨起来像太阳一样炽热,爱起来像月亮一样温柔。

由石静饰演。

刘子明——男,年龄从二十多岁到四十多岁。曾是红军某部指挥员。对爱情执着、真诚,无悔无怨。

由曹祝来饰演

阿 妈——藏族。女,六十多岁,桑杰的阿妈。手中转着转轮,嘴里念着“俺嘛呢叭咪哞”,虔诚的佛的信徒。

由余银芳饰演。

思 红——七、八岁,英子与刘子明的孩子。

由夏曙光饰演。

喇嘛若干、藏族姑娘若干、藏族小伙若干由本团青年演员饰演。

主演程丞在她的网易博客曾谈到该剧的创作体会:

除了以上两出经典的传统戏之外,我还为大家带了一出发生在藏族地区的革命题材现代戏《英子》,这是我团成立后的第一部创作戏,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黄在敏老师为艺术指导,中国评剧院的韩剑英、安凤英出任导演。

这出原创剧目需要让我重新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人物角色——西征中的女红军战士,年龄跨度从十八岁到八十多岁,而且我初次接触现代戏,没有一些程式化技巧的辅助,完全靠内心情感的充实和角色的个性来感染观众,怎样跨时代的塑造一个红军战士的形象,包括年龄感、环境感,还有主人公如何从一个英姿飒爽的红军战士经过岁月的洗礼,渐渐融入到藏族文化后的不同表达等等,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

“演员最重要的就是他的真挚,要是他能即兴创造这种真挚,他就是个称职的演员”这是一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演员曾说的一句话。想象体系个技术体系这两种主要的表演创作方法被同时概括在这一句简单而又有指导性的话中。

当然,想做到这种真挚,必须要完全融入到角色的内心去挖掘,所以除了排练场导演的启发之外,平时注意观察生活,体会生活是异常重要的。

记得有一次在街上碰到一位老太太在独自行走,我马上希望能在她身上找到我创造老年英子的素材,于是我就一直跟在老人家的身后,默默地观察老年人走路、转身、回头是什么样,最后还上前与她攀谈起来,感受老年人的语言节奏。等老太太走后,我才发现自己已经不知不觉走过了几条街。回到家后,我会对着镜子尝试着模仿,直到满意。

也会坐在椅子上默戏,认真体会人物的喜怒哀乐,经常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乃至那段时间同事都戏称我是戏疯子。但是光是演员自身感觉情感是不够的,最重要的还是要让观众感受到。再者,如果演员在演出时过分融入角色,反而会削弱观众对这个人物所表示的感情。所以在舞台上需要的不光是自我催眠地进入角色,而且还要冷静、理智地控制情感,才能稳定地把塑造的艺术形象完整地呈现给观众。

在唱腔的创作上,院长李道国除了保留了黄梅戏一些传统、流畅的曲调,还加入了具有湖北地域特色的歌剧色彩。其目的是不但让老观众能够接受,也希望更多的年轻观众喜欢。

但同时对演员的演唱有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我今天带来的“望着暖暖的火光”这一段,其中就有多次节奏的变化,还运用了合唱来延续人物的感情,音域的跨度也比较大。所以在学习这段唱时,我还多次请教了声乐老师教我科学的发声方法,使我在演唱时气息更畅通,声音更具张力。

总之,能顺利地把这出戏立上舞台,导演、老师和同事给我的帮助是巨大的。为了让我们更自然地塑造战士形象,还专门请了教官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在敏老师对这个戏也付出不少,记得在戏没开排之前,剧院领导跟在敏老师联系,希望演员能到北京接受老师的指点,当时在敏老师很爽快地答应了,等我们从武汉到达北京后才知道,在敏老师那段时间身体不好,一直在住院,但他坚持坐在病床上给我们说戏,所以英子这个剧的第一次座谈会就是在积水潭医院这个特别的地方召开的。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这个戏在去年年底参加了第四届中国黄梅戏艺术节的展演,得到了一些专家和观众的认可,也让大家感受到我们这个年轻团体的活力和齐心协力的团队作战精神。

该剧的音乐创作者、湖北地方戏曲艺术剧院院长李道国也对大型现代黄梅戏《英子》充满信心:

由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创作的大型现代黄梅戏《英子》,以清新的导演风格,优美的黄梅戏唱腔,在宜展演期间获得了专家的好评和广大观众发自内心的赞许。是什么引起了观众的如此共鸣?“是艺术环节上的精益求精”,《英子》音乐的创作者、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院长李道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开门见山地说。

李道国介绍说,《英子》是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为参加本届黄梅戏艺术节精心打造的一部力作。该剧融合了多种舞台表演形式,别具一格,在给人以清新、自然、朴实之感的同时,又特别诗化和唯美。整台戏贯穿了主人翁对信仰的守望,追求整体的表现力而不拘泥于细节之中,表现人物凝重且有雕塑感。在舞台艺术创新上,《英子》运用戏曲的表演技巧和舞蹈动作的结合,体现对传统戏曲程式化的表现手法与现代戏曲舞台艺术表现相糅合的艺术追求。

作为一名优秀的音乐人,一谈到《英子》的音乐创作,李道国显得十分激动。“音乐是灵魂”,这句话,他几乎是脱口而出。正是为丰富《英子》的“灵魂”,李道国和他的创作团队对《英子》的音乐创作倾情投入,几易其稿,多次修改,不厌其烦地找主要演员沟通唱腔设计,为的就是能在艺术节上获得演出成功,向黄梅戏家乡的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李道国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黄梅戏传统音乐只显示出唱腔、剧种、板式等方面,而《英子》的音乐则显示出对黄梅戏“本体”的演绎和西方作曲技法的良好结合。黄梅戏唱腔与歌剧、地方山歌、少数民族音乐等完美结合并融为一体被认为是黄梅戏音乐创作上的重大突破,也是黄梅戏音乐上的一次新的尝试与创新,“好听、动情”让新老观众都有共鸣,符合剧中人物的情感需求。

说到这里,李道国热情唱起了剧中的歌词,“白云给了蓝蓝的天,绿树给了青青的山,碧水给了深深的海,我的娘给了我的人间”,你说美不美?李道国有些意犹未尽。

在谈到黄梅戏今后的发展时,李道国说,在舞台艺术科学现代化发展的今天,黄梅戏艺术必须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要求,满足人民大众的精神生活需求,在守望戏曲艺术优良传统的同时,追求现代戏曲舞台艺术内与外的高度和谐,展现出黄梅戏舞台艺术所具有的高度兼容性。通过此次艺术节向同行学习,促进我们的表演艺术水平更上一层楼。(石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