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黄梅戏剧目多为“两小”或“三小”戏,而丑角的介入则为黄梅戏平添了无数精彩的看点。
黄梅戏作为一种来自于田间地头的“草根文化”,她所包含的调侃意味也是由于底层劳动人民乐观的精神风采。滑稽的人物是开心逗乐的噱头,讽刺的故事倾向于用喜剧的方式批判现象,将凡人小事用幽默的手法来体现,揭露深刻的内部含义。出于戏曲科诨、戏谑效果的需要,丑角大多数是身为男性,像我们所熟悉的:装疯打翻豆腐磨,又装吊颈吓妻的王小六、还价往原价位上还的陈不能、念了三年书,认得四个字的傅家公子以及因为偷偷打牌被老婆罚跪的毛子才和鲁芳洲等等。
这些男性丑角常有的形象都是:鼻头抹上白粉,一双小眼贼溜溜乱转,嘴角边挑着谄媚的笑。从扮相上来看足够惹人发笑了,再加上黄梅戏语言的巧妙,他们所出口的台词、唱词都是起到了娱乐观众的作用。而一些设计成生理上有缺陷,或者智力上低于常人的男性丑角,更是标志了黄梅戏以男性为揶揄调侃的对象、提升了舞台亲和力的追求,对角色“丑”的强化更加使剧中亲切风格,柔性结构的体现起到了作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