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成立于1953年,1988年改团建院,已走过58年的历程。
黄梅戏发源于清乾隆以后的皖鄂赣交界地区,旧称黄梅调,源自安徽、湖北和江西三省交界地区,至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经200年的岁月,黄梅戏已从当初的民间小戏发展成为现今具有全国影响的大戏了。黄梅戏以其清丽灵秀的演唱特色、自然舒展的体现形式、雅俗共赏的表演风格在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独树一帜,风靡大江南北,它首批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院也成为传承这一优秀文化遗产的龙头单位。
早期黄梅戏多以民间小调演唱以及小戏形式演出为主,题材也多为农村生活小故事,如《打猪草》《夫妻观灯》等等,这一时期的黄梅戏演出有着浓厚的“自娱自乐”性质,这种演唱形式后来随着艺人们漂流东移并在安徽安庆一带驻留下来,逐渐形成了剧种的雏形。至上世纪二十年代,黄梅戏开始有了大戏和连台本剧目的产生,如《乌金记》《七仙女下凡》等,这一时期的黄梅戏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诸多的营养日臻成熟和完善起来,并奠定了剧种的主体形式。
黄梅戏的高度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二十世纪50年代,国家对地方戏曲给予保护和扶持措施,在新、老艺术家共同辛勤努力下,黄梅戏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一批经典剧目从此享誉海内外;近二十年来,《红楼梦》《徽州女人》《雷雨》等精品佳作更是迭出不穷、百花争艳。
今天的黄梅戏与黄山已被誉为『安徽两黄』,成为安徽最具标志性的文化艺术品牌。
剧院在国内外常年演出《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等优秀传统剧目以及根据民间传说和中外古典名著改编的《墙头马上》《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长恨歌》《无事生非》等新编剧目;近年来又创作推出了《风尘女画家》《风雨丽人行》《木瓜上市》《雷雨》《霸王别姬》《逆火》《徽商胡雪岩》等新剧目,均以其独特的神韵,始终吸引着世人的目光,黄梅戏自身也在创作演出中不断地适应着时代的审美要求,赢得广大观众喜爱和欢迎。
剧院人才济济,薪火相传,现有“梅花奖”获奖演员六人、“文华奖”获奖演员四人,影响广泛,大批新创剧目在国内重要赛事上频频获奖,硕果累累:《红楼梦》获得第四届中国艺术节文化部“文华大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长恨歌》获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文华新剧目奖”、《逆火》获“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演出二等奖、《雷雨》获得第九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并入选“2007--200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风雨丽人行》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化部“文华优秀剧目奖”。
在全国文化系统改制的过程中,剧院勇于走在改革的前列。我们将抓住机遇,戮力创新,在将中华优秀民族文化艺术推向世界这一历史使命中挑起大梁、担起重任,为时代打造更多的精品,作出新贡献!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