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到安庆,是坐长途客运汽车。

出得站来,眼前建筑墙体上的口号把我给搞蒙了:“黄梅戏的故乡欢迎您”。公交站台上的广告窗里则是“第六届中国黄梅戏艺术节”。我以为自己坐错了车,被发配到了湖北黄梅县。回过头一看:“安庆长途汽车客运站”几个鎏金大字,让我心里踏实了许多。

黄梅戏是地方小戏,源于湖北的黄梅县,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以《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夫妻观灯》、《打猪草》等最具代表性。1986年春节期间,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的关广富在黄梅县视察工作时,严肃认真地说:“湖北是黄梅戏的娘家,一定要把黄梅戏请回来!”同年3月31日,在省委常委办公会上,关广富同志再次重申:“湖北是黄梅戏的故乡,要采取得力措施,把黄梅戏请回来。”这一意见被写进《省委常委办公会议纪要》。遗憾的是,这些年黄梅人虽然很努力,也有《银锁怨》、《貂蝉》等作品问世,但并没有把这一剧种叫响,倒是安庆,让这一来自乡野的民间小剧种终登艺术的大雅之堂并发扬光大。

“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在安庆城里,人人爱听戏,个个会唱戏,一台小小的收录音机,携带方便,又可以囊括着无数的黄梅经典。晨练时,散步时,公园里,车站旁,都可以听见随处播放的黄梅戏,听着时,人们会不自觉地跟着哼上两句。民间有“出门三五里,处处黄梅声”之说。入夏,每到傍晚,长江堤坝上、小树林里,公园、大道口,黄梅戏随处可闻,仿佛浸润在一座大戏园之间。从豆蔻年华到黄发垂髫,从文化广场到前街后巷,人人皆歌者,处处皆歌声,几乎每个人都能开口来上一句“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

黄梅戏

据介绍,早在50年代至60年代初,安庆就相断推出了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等一批经典剧目,涌现出严凤英、王少舫等一批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形成黄梅艺术史上“梅开一度”的辉煌局面。到了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黄梅戏又以革新的精神创作出《红楼梦》、《无事生非》等一批优秀舞台作品和众多有影响的优秀影视作品,涌现出马兰、黄新德等新一代表演艺术家,促成了黄梅戏的“梅开二度”。在安庆,有黄梅戏会馆,黄梅戏艺术中心,黄梅戏博物馆,黄梅艺术剧院,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而严凤英可以说是黄梅戏的开山鼻祖,还有如王少舫、韩再芬、吴亚玲、马兰一代黄梅戏表演艺术家,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甚至吸引了国外剧团——新加坡传统艺术中心。“我们来吸取安庆黄梅戏‘母体’的营养,回去以后提升我们的水平,再通过新加坡这个‘窗口’把黄梅戏推向全世界。”

为“打好徽字牌,唱响黄梅戏,建设文化强省”,1992年10月,安庆市委、市人民政府主办了中国第一个黄梅戏艺术节,以黄梅戏乐曲为主旋律,举办主题文艺晚会,邀请全国著名歌唱家演唱黄梅戏艺术节主题歌,由本市的全国黄梅戏“十佳”演员联袂登台献艺。随后上升到有安徽省人民政府、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至今已连续举办了8次。从而使黄梅戏最终以完整的独立剧种的形式诞生于安庆、成长于安庆、兴盛于安庆。2006年5月,黄梅戏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保护区域是安徽省安庆市和湖北省黄梅县。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的黄梅,还是安徽的安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安庆让黄梅戏唱响国内外,成为全国最“有戏”的历史文化名城,这一点是肯定的,也是谁都无法否认的。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