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减少、市场萎缩、人才流失、资金缺乏……在安徽,黄梅戏虽然与黄山并称为“两黄”,但随着传统戏曲的日渐式微,黄梅戏也不可避免陷入发展困局。

黄梅戏发展,路在何方?记者来到黄梅戏故乡安庆,在这个深受黄梅戏文化浸润的城市,黄梅戏,正在悄悄经历一场变革……

院团改革“攻守”分离黄梅戏剧团活力重现

在安庆,黄梅戏文化的因子深深浸入城市骨髓,道地的黄梅戏小曲随处可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戏曲衰微,曾经红火的安庆黄梅戏剧团也陷入入不敷出、步履维艰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安庆市把发展黄梅戏作为城市发展战略重点支持。

据安庆市广电局文艺科科长李光南介绍,黄梅戏院团改革始于2005年底,主要措施是将原来的市级三个黄梅戏剧团整合重组为市黄梅戏剧院一团和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各有侧重又互相配合:一团“守内”,主攻本土市场,维持黄梅戏生机;再芬剧院则“攻外”,打造精品,实施走出去战略。

安庆黄梅戏剧院一团接收了原三个剧团的所有离退休人员,总人数达274人,其中,在职职工仅110人。“在内部机制改革中,我们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平稳完成各项过渡,对离退休人员进行了安置,重新核定了一线、二线和不在岗人员,把基本工资与绩效工资挂钩,打破了大锅饭。同时,恢复排练了多台大小戏,2006年与企业合作创建黄梅戏会馆,将黄梅戏表演常态化,成为培养青年演员的主要阵地,提高了演员收入。”黄梅戏剧院一团团长熊辰龙对记者说。

再芬黄梅戏剧院则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利用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的“名人效应”来扩大安庆黄梅戏的影响力。“2005年12月成立时,我们团只有50人、1000元资金。到2007年,排出了《公司》《徽州女人》《春江月》《女驸马》等新戏和30多出传统小戏,服装、唱腔等都是精心打造,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年演出115场,从农村到城市,从重庆、湖北到香港,几乎场场爆满,‘韩再芬’已经成为金字招牌。”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办公室主任周可立说。

李光南指出,院团体制改革近两年来,剧团活力明显增加。职工观念发生显著变化,从过去的“等靠要”到主动“找食吃”,演出市场拓宽,收入增加。“以前三个团年总收入才七八十万元,2007年,市直两个剧团共演出近500场次,演出收入近400万元。其中,一团排演的精品剧目《六尺巷》去年底在北京演出7场,票房收入达150万元。”

黄梅戏会馆模式解决黄梅戏发展“人”“财”瓶颈

安庆黄梅戏院团体制改革中,尤以黄梅戏会馆的模式最为成功。

据了解,安庆黄梅戏会馆开馆于2006年9月,是由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一团与当地一家房地产公司合作创建的,一团持股51%。

“会馆的创建,首要功用是为黄梅戏表演提供现代化的专业固定场地,既是群众的看戏场所,也为黄梅戏及安庆市形象提供了一个展示窗口。”同时也是黄梅戏会馆董事长的熊辰龙介绍说。

会馆环境典雅,设施齐备。观众既可以在台下品茗、看戏,也可以花费100元至数百元上台自己表演或者与专业演员“对戏”。安徽怀宁县城管大队的王前林是会馆的常客,也是标准的黄梅戏“票友”,他对记者说,以前,他们一群票友只是偶尔在公园、路边唱唱戏,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娱乐消遣。“现在可以到这里来看戏,还能上台跟专业演员对唱,感觉很好,所以常常来。”

一些在黄梅戏会馆听戏的年轻人告诉记者,到会馆听黄梅戏已经成为他们朋友聚会的主要场所和娱乐活动之一,“我们已经不爱唱卡拉OK了,听戏更有意思些。”

据黄梅戏会馆副总经理李兵介绍,黄梅戏会馆门票最低仅售10元,可以满足低消费群体需求;每晚还有24张赠票,通过社区发放到困难户手中。“目前,会馆基本上维持收支平衡,一个月里15天至20天满座。跟经济效益相比,社会效益还是最主要的。”

会馆最主要的功能还在于给青年演员搭建“练兵场”,为黄梅戏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戏曲走下坡路后,很多演员都没有戏演。会馆一年365天不间断演出,可以借此锻炼青年演员,效果非常好。去年,首届中国黄梅戏青年演员大奖赛的20个获奖演员里,8个都是从这个舞台上走出去的,其中5个获得了‘黄梅之星’称号。”熊辰龙说。

此外,在会馆演出还有演出收入,“他们的月工资底薪只有几百元,会馆的演出收入每月1000多元,解决了很多演员的生存问题。”

改革深入推进还需要进一步重视和扶持

李光南告诉记者,安庆黄梅戏剧团改革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目前正面临着体制改革深化的新瓶颈,“要将改革继续推向深入,还需要进一步重视和扶持。”

首先,黄梅戏还面临政策上的局限。“首要问题是团里人员负担太沉重、人事任免权不能掌握,这也是现在我们团面临的最主要问题。”熊辰龙对记者说。李光南指出:“我们在酝酿将一团的离退休职工整体剥离,给一团减负,让他们专心闯市场。”

其次,对于开拓创新的黄梅戏表演新形式,还缺乏来自政策层的有力支持。“以黄梅戏会馆为例,实践证明这是很好的创利形式,也符合当初给我们的闯市场定位,本应该获得大力扶持和对外推介。但奇怪的是,国内外、省市组织的文化类考察项目到安庆,会馆却从来‘榜上无名’,难以跻身。但同时,跟文化无关的市内接待性任务太多,导致本来可以赢利的会馆现在只能勉强维持生存。”熊辰龙表示。

此外,安庆黄梅戏还缺少发展资金。“黄梅戏是真正渗透到安庆城市每个角落的精神文化标签,京剧、昆曲、越剧等都相继设立了专项基金,但是因为省市财政有限,对安庆黄梅戏的扶持力度显然还是不够。”李光南说。

“对于黄梅戏来说,剧本、人才等发展的资源仍然是有的,希望能够得到政府更多的重视和支持,我们才能继续进行探索,将改革深入下去。”熊辰龙说。(记者 熊润频)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