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至13日在民族宫大剧院再度公演,专家对该剧呈对立观点

信报讯 由黄梅戏当今名头最响的演员韩再芬创意、策划的现代黄梅剧《公司》将于3月10日至13日在民族宫大剧院再度公演,并将由此拉开全国巡演的大幕。
《公司》春节前于北京的首演在观众和戏曲评论家等专业人士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尽管春节期间的演出非常集中,《公司》首演观众的上座率还是达到了八成以上。对上千名观众的调查结果显示,87%的观众喜欢黄梅剧《公司》;而戏曲专家却因《公司》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在上月举行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当代戏曲表演艺术家系列研究工程之一——韩再芬表演艺术研讨会”上,来自全国的学者、专家首先拿韩再芬开刀,对韩再芬的表演艺术、黄梅戏的发展,以及就《公司》这出戏展开了激烈的交锋。
原中国剧协副主席、老戏剧家刘厚生认为,《公司》需要在情节行动方面修改提高。他认为,这出戏只是罗列出一系列现象和结果,缺少戏剧情节发展的行动。如求职、炒作等,都只有开头、结尾,缺少中间的行动环节来吸引观众。剧中的许多矛盾和斗争没有展开,又由于戏剧矛盾未展开,人物性格的表现就不够丰满。
编剧聂造解释说,他在创作《公司》之前看了40多部戏,看戏与看观众反应是同时进行的。一部戏,开演10分钟就得吸引观众,否则有些观众就会开小差、玩手机、发短信息,坐在那里就感到难受了。有的戏中场休息时,就会溜掉一半观众。所以,他们要求《公司》在中场时要休息15分钟,这样才能看出来有没有人退场,以考验《公司》这部戏对观众的吸引力。市场是冷酷无情的。他不懂戏,但他了解要尊重观众、吸引观众这个道理。
原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安葵认为,《公司》没有很好地把观念化成形象。这部戏类型化的人物太多,许多人物又是一种类型,应好好地在塑造上下工夫,让戏剧发展过程再细一些。
北京市剧协秘书长杨乾武说,在戏曲中运用美国音乐剧不是高明的手段。音乐剧《猫》、《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是现代音乐的创作方法。从戏曲艺术的标准我是否定《公司》的,是文化垃圾的一类。为艺术休闲而消费,为消费而消费。模式化的、工业化的东西太多了,符号垃圾遍地都是。
在发表了这些言辞激烈的观点之后,杨乾武又对聂造的市场运作手段和取得的了不起的成功结果大加赞赏。在这一点上,与会专家们的意见是完全一致的,并认为聂造为戏曲的市场运作提供了一条新路,具有创造性的深远意义,应当认真总结、研究。
上海同济大学文法学院教授朱恒夫认为,有些专家对《公司》评价甚低。评价低没有关系,因为各人的审美视角不一样。对这个戏有意见的是形式,可是认真地去分析一下,它并不背离戏曲的特质。戏曲的特质是什么,是歌舞性、写意性与娱乐性,它都一一具备。因此,他认为《公司》不但没有弱化戏曲的特质,而是强化了戏曲的特质。
原中国剧协副主席、老戏剧家郭汉城则认为,《公司》几乎完全屏弃了戏曲的程式化,也就丧失了戏曲表演的特征。
据悉,《公司》今年的演出合约已经签满,即将开始全国巡演。同时央视和一家制作公司也计划将《公司》拍成电视剧。(唐雪薇)

(摘自 《北京娱乐信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