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中国评剧大剧院,掌声如潮。罗田黄梅戏剧团演员倾情演绎的大型原创古装黄梅戏《余三胜轶事》首次在京隆重汇演。精彩的剧情,精湛的技艺,唱活了三胜,唱哭了观众,唱响了罗田。身在他乡聆听原汁原味的家乡戏,内心不只是深深的触动,还有儿时依稀的记忆和浓浓的乡情。

感动于余三胜之精神。

余三胜自幼在家乡唱东腔戏,因恶少痛打鸳鸯,他愤而离乡,只身远赴汉口学唱汉戏,以精湛的“九腔十八板”名扬三镇。继而北上,闯入京城成为徽班班主,在“徽汉合流”和吸收昆曲等其他剧种元素的基础上,创立京剧反二黄唱腔,并将家乡鄂东方言融入京剧念白之中,一举唱红京城,被皇帝封之“戏状元”。

难以想象在那个时代,没有发达的交通工具,在大别深山、罗田小城这样一个原始封闭、穷乡僻壤的荒郊之地,他怎么走出罗田到京城?在举目无亲的都市,如何安身立足并融入戏界?其间一路飘零之艰辛,学艺过程之辛酸可想而知,他走过的是一条坎坷、曲折、离奇、光辉的人生之路。如果没有一种信念,没有一种精神,没有一种追求,没有一种情怀,尚能达到此高度?怎能享誉京城并奠定他在京剧界的地位?

感怀于与余三胜同乡。

有幸与余三胜同乡。他祖籍罗田九资河七娘山,离笔者的老家也只有区区数十里,有着一样的山山水水,相同的风土人情。剧中“送君送到大河岸”一句台词,即刻引起现场游子泪崩,也勾起了我对家乡的眷念,对儿时的回忆。

家乡虽谈不上戏曲之乡,但或受余三胜影响,唱戏之风甚浓。小时,乡间戏曲不断,经常有戏班下乡演出,多唱楚剧,一个道场便是舞台,几块红布一围便是幕布。儿时爱看戏,曾骑在父母的肩头看过《五女拜寿》,曾趴在乡村礼堂台阶上看《四下河南》,曾踮着脚在土坯上驻足观看《梁祝姻缘》,还有《秦香莲》、《打金枝》、《女驸马》、《窦娥冤》等剧目。那时虽看不懂,听不明白,但喜欢舞台上靓丽的装扮,喜欢咿咿呀呀婉转的唱腔,喜欢锣鼓喧天热闹的场面。

感叹于家乡大发展。

舞台唱的是余三胜,射影的是罗田人。余三胜是罗田人的骄傲,在他身上可以看到罗田人的品质。当年余三胜走出深山终成戏状元,这种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世儿女。如今,罗田人遍布全国各地,靠着自身的聪颖和勤奋执着,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

戏曲唱的是古代,映衬的却是当今。一个地方戏曲的发展与繁荣,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是文化发展的象征,也是精神文明的表现。罗田黄梅戏剧团发展到今天,离不开罗田政府的重视与扶持,更与罗田经济发展、财政支撑密不可分。没有家乡后盾,一个小小县剧团进京演出谈何容易?舞台上的光鲜亮丽,恰似罗田当今面貌的写照,家乡日新月异,绿水青山,已然大别山上一光环。

曲终人不散,余音绕耳畔。

祝愿三胜精神放光芒!

祝福家乡罗田大发展!

作为“湖北省优秀剧目北京行”入选剧目,大型原创古装黄梅戏《余三胜轶事》今天起到6月20日将在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中国评剧大剧院演出。这一剧目首次将湖北罗田历史文化名人搬上舞台,已经在湖北武汉、安徽安庆等地演出60多场次,荣获第九届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多个奖项。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