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泉的杂技、宿州埇桥的马戏、安庆的黄梅戏……记者昨日从安徽省文管局获悉,在广州、上海、南京等地,来自安徽的民营文艺表演团异常活跃,有的剧团一年甚至要表演1300多场次。一项摸底调查显示,目前我省正规注册的民营文艺演出团约有1300多个,年收入超过3亿元,民营演出产业链逐步形成。据省文管局局长葛光透露,民营文艺表演团已经占据全省演出市场的“半壁江山”。
“草根演出团”每天都有演出
“我有两个团,去年每个团大概演出场次有600多次,两个团加起来有1300多次。”在近日省文管局举办的“全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培训座谈会”上,我省一位民营文艺表演团体负责人透露,由于“演约不断”,去年,仅员工工资支出就多达200多万元。
“我们现在经常在省外演出,比如到山西演出一场,收入一般在18.8万元左右,而杂技团一场演出费一般在32万左右。”该负责人表示,目前他名下的两个表演团承接的演出场次已经排到春节后。
太和县豫剧团团长高滔告诉记者,每年的春节前后都是民营表演团生意最好的时候,去年其剧团的收入在五六十万元。
根据安徽省文管局的一项摸底调查,我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年平均演出场次在250场左右,最多的能达到500-600场,收入平均在30万元左右,池州九华山歌舞团2007年演出收入曾一度高达800万元。一些在省外旅游景区定点演出的马戏团和杂技团年收入都在200万元左右,主要演职员年薪2万余元,一般员工1万余元。在农村的大院、晒场,城市的社区、酒店、广场、旅游景点、促销活动现场,都能看到我省民营剧团演员们的身影。
1/3演出团常年在外打拼
据了解,安徽省曾对民营文艺表演团体进行了一次摸底调查:安徽省已经领取《营业性演出许可证》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约1300余家,从业人员近3万人,年演出30余万场(次),总收入超过3亿元。主要分布在阜阳,宿州,淮北濉溪,滁州天长,安庆怀宁、望江,宣城郎溪、广德等地,其中仅阜阳和宿州两市的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就近千家。
安徽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中以马戏、杂技为主要表演形式的民营文艺团体近500家,以曲艺、小品为主要表演形式的民间唢呐班子500余家,以现代歌舞为表演形式的民间艺术团有100余家,其他多为传统的地方戏剧,如皖西南地区流行的黄梅戏,淮北地区流行的泗州戏、豫剧、柳琴戏、梆剧和二夹弦以及皖南地区流行的花鼓灯、傩戏和梨簧戏等。
“目前安徽省1300多家民营演出团体,约有1/3是常年在省外演出。”葛光告诉记者,我省以马戏、杂技为主要表演形式的民团主要活跃在广东、云南、广西、上海和南京等地的著名旅游景区,生意较为火爆。
缺乏“台柱子”遭遇发展“瓶颈”
“安徽省是全国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大省,民营演出团体已经占据全省演出市场的半壁江山。”葛光向记者表示,目前我省民营演出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一些办得比较好的民营演出团体,早已不是人们印象中的“草台班子”,他们或是吸纳国有院团退休、分流人员,或是招聘艺术专业学校毕业生;或是借用名角,使演出达到专业水准。
但是民营演出红火的同时,也存在着发展瓶颈。省文管局有关人士表示,大部分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由私人兴办,规模小,资金少、人员缺,演出阵容和质量受到一定限制,加上盈利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剧目创新能力薄弱,主要以复排和移植传统剧节目为主,无力进行新剧节目的创作生产。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安徽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人才匮乏,大多数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缺乏吸引各类文艺人才的条件和能力,成员基本是凭兴趣加入,没有较为专业的文艺骨干,缺乏“台柱子”。
“3311”计划助力“草根”崛起
“针对这些瓶颈,安徽省推出了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3311’计划。 ”葛光表示,“3311”计划即将用3年时间,壮大临泉杂技、埇桥马戏、安庆黄梅戏三大特色区域民营演艺产业,重点扶持100个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培训1000名民营文艺表演团体骨干。
据了解,安徽省刚刚评选出首批30家“百佳剧团”,每个剧团获得3万元的奖励。葛光表示,安徽省除了“以奖代补”的方式扶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外,还将开办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编创人员、演艺人员和演出市场营销人员专题培训班,提升民营演出团体人才水平。(胡敏、雷修佛、李世兵)
(摘自 《安徽商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