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晚,第十三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佩花晚会”在盐都文化艺术中心落下帷幕。这标志着本届小梅花荟萃活动划上圆满的句号,来自全国近16个省市自治区的120名选手、19个剧种参加决赛。本届小梅花荟萃活动,之所以选择盐都,又给盐都留下什么,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采访。
五场决赛、一场晚会创造四个“空前”
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是一项全国性的、高规格的、面向少年儿童的重大戏曲艺术赛事,是中国戏剧“梅花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宣部命名的“全国大型节庆活动”,被称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希望工程”。
第十三届“小梅花荟萃”活动,共由五场精彩决赛和一场精美“佩花晚会”组成。大赛组委会对本届活动给出了四个“空前”的评价,分别是:比赛场地设施先进程度空前。本届活动的比赛地点设在新启用的盐都文化艺术中心。该中心是盐都区2008年的惠民工程,投入1.6亿元,为苏北一流的艺术场馆(剧场)。参赛小演员数量空前。本届活动的参赛选手达120名,来自16个省市自治区,涉及19个剧种。整体艺术质量空前。演出汇聚了《金殿认子》、《打金枝》、《买油条》、《盗御马》、《铡美案》等传统名剧的经典片段。以前的小梅花比赛都是京剧、昆曲等一些大剧种比较多,地方戏相对较少。今年地方戏剧种与这些大剧种数量基本相当,而且地方戏可能还略微多一点。小演员们扮相俊美,唱腔优美,表演有板有眼,一招一式颇见功底,博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晚会开场节目为原创史上空前。“佩花晚会”的开场节目《铁军畅想》,是以新四军在盐城抗日为题材,安排120多名幼儿园小朋友以轮滑的形式,在10分钟内介绍了新四军坚持华中敌后抗日、开辟苏北根据地的英雄事迹。
前瞻思维、戏曲土壤赢得梅赋盐都
曾经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全省首批文化示范县”的盐城市盐都区,这几年考评有了新的硬规定:“评价一个地方工作如何,既要看经济发展水平,也要看文化发展成果;既要看群众的富裕程度,也要看群众的文化素质。”
近年来,盐都区始终把文化建设摆上重要位置,本着“人人享受文化、文化陶冶人人”的理念,始终坚持重心下移、贴近基层,努力打造亲民、便民和悦民的特色文化。一批特色文化乡镇、文化家庭、文艺骨干崭露头角,形成了大纵湖旅游之乡、义丰龙舞之乡、尚庄少儿艺术之乡、楼王民舞之乡、北龙港剪纸之乡等特色文化乡镇品牌;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商业文化、制度文化齐头并进、相得益彰。在此基础上,一批重点文化惠民工程逐一得到落实:区文化馆建成国家一级馆,区文化艺术中心场馆设施、演艺功能国内领先,董加耕、唐理奎、郝氏宗祠等一批展馆如约建成,新一轮高标准乡镇文化站建设年底完成……
“盐都是国内较有影响的现代戏之乡,这里的戏曲土壤很肥沃”, 著名剧作家、戏剧评论家、文华大奖获得者张永和接受采访时有这样的感慨。
近年来,该区不断打出一批水准较高的“文化牌”:淮剧团实现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奖、中国戏剧梅花奖等国内舞台艺术最高奖项“大满贯”。青年农民作家创作的小戏小品屡获中国曹禺文学奖。大型现代淮剧《鸡毛蒜皮》、《是是非非》、《来顺组长》(《十品村官》)被拍摄成电视连续剧,两次在央视播出。
“小梅花荟萃活动在盐都区举办,给了我们这样一个信号,不管经济发展程度如何,都要重视文化的发展,特别是传统文化瑰宝的传承与创新。在这点上,盐都区党政领导人无论是思维和行动都走在前列。”中国戏剧家协会艺术发展中心主任周光如是说。
文化盐都让全国如此着迷
“以前只有电视上见过超女‘海选’,如今在家门口举办这样的活动,盐都人有面子。”当地百姓感慨万千。
的确,举办全国性的艺术赛事,不仅在盐都区是首次,在盐城也是首开先河。区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协调会议,商定大赛方案,并及时划拨专项资金。区委主要负责同志明确表态,精心抓好每个关键环节,全力做好相关服务工作,让各位领导、专家和嘉宾在我区工作顺心、生活舒心,让各位小选手在我区出色发挥、创造佳绩,让“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在盐都收获丰硕成果、留下美好记忆。
事实也是如此。
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黄新德是第二次来盐都。上一次参加黄梅戏《雷雨》的演出在台上,这一次作为小梅花活动的评委在台下。无论是台上还是台下,他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盐城,特别是盐都对文化艺术的厚爱,这一次小梅花荟萃活动在盐都举办,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他说,如果全国有更多的地方,加入到普及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来,那么民族艺术振兴的步伐就会加快,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没有理由不走出低谷。他认为,“盐都承办这样的活动,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曾汉才)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