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音乐剧《长恨歌》作为北京国际戏剧演出季的节目,将于9月29日、30日在长安大戏院上演。呈现出的宏大气势、变幻的灯光、华丽的服装、具有时尚感的对白,不失黄梅戏韵味又具有歌剧风格的音乐,以及李文、黄新德、吴亚玲等著名演员加盟的阵容,都将给观众带来极大的艺术享受。同时,该剧在戏曲改革方面的探索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戏曲音乐是近年来影响戏曲改革的重要环节。不少改革剧目都在这方面遭遇了“滑铁卢”。而《长恨歌》的音乐却得到了观众的公认。据作曲陈精根介绍,该剧的音乐具有“三多三少”的特点:
一是抒情性戏剧唱段多,叙述性唱段少。因为观众对构成戏剧的事件已经比较了解,故而淡化了叙述性内容,而把重点放到剧中人物的情感抒发和戏剧冲突中来。如杨玉环大段的咏叹调《风沙》、《救救我》、梅妃的《月儿明,风儿清》、李隆基的《让我看你最后一眼》、《回望长安》等,都抒发了人物细微的情感与复杂的内心感受。
二是场面宏大的歌舞较多,而群众性的对话少,台词少。如《围猎》、《骑兵》、《霓裳羽衣舞》等等,展示了唐代的音乐特征,突显了宫廷的气势。
三是民族乐器多,西洋乐器少。为了体现唐代的音乐风格,《长恨歌》配备了一个30人的民乐队。打击乐方面就有大鼓、军鼓和电鼓;锣则用了32面。弹拨类乐器包括古筝、扬琴、中阮、琵琶。吹奏类乐器有中音笙、抱笙及大、中、小三个唢呐。另外还用了一些特色乐器如管子等,以便配合剧情吹出凄凉的曲调。
据了解,“不能丢掉黄梅戏音乐”是《长恨歌》的编导们在解构传统戏曲模式、探索“新黄梅戏”路子时所坚守的最后一道底线。(记者
贾薇)
(摘自 《北京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