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前,一个女子用毕生的精力与热情将黄梅戏唱遍大江南北,并走出了国门,她就是黄梅戏一代宗师严凤英。半个世纪后,一台以严凤英名字命名的黄梅戏舞台剧在北京首演,获得了好评,扮演剧中严凤英的正是被人们称为“小严凤英”的黄梅戏青年表演艺术家吴琼。
吴琼笑起来爽朗而真实,兼具北方人的利索和南方女人的温柔。吴琼与严凤英从未谋面,但她却觉得自己与大师神交已久,近来更是可以隔空对话。
“邂逅”严凤英时,她才18岁。那一年,严凤英的演唱随着广播缓缓流淌而来,播放的音响效果并不好,大师的声音却如泣如诉、真挚淳朴,拎着暖水瓶准备去打水的吴琼呆住了。这是她第一次听到严凤英的演唱,也正是这次震撼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在那个物资相对贫乏的时代,吴琼省吃俭用,买来磁带和录音机,将严凤英的唱腔反复听、反复唱,逐字逐句模仿,直到惟妙惟肖。她以此为乐,不知疲倦。有一天,突然发觉身边有人称自己为“小严凤英”,这样的褒奖让吴琼非常感动。此时吴琼心中唯一的偶像就是严凤英,能成为大师的“弟子”怎能不让她激动?
在黄梅戏舞台上摸爬滚打数十年,有朋友问吴琼,为什么不在舞台上塑造大师呢?朋友认为,吴琼和严凤英的性格有很多相同的地方,而且她的唱腔完全可以以假乱真。这个说法,吴琼虽然不是很认同,但这一提议的确让吴琼心中一动,或许这也是所有黄梅戏演员的梦想吧。
2005年,这个梦想正式付诸实践。几经辗转,吴琼找到了该剧总导演曹其敬以及《严凤英》的原创团队,离开原创黄梅戏舞台17年的吴琼,欲凭借《严凤英》重新走进自己熟悉而瑰丽的梦。
5年的筹备,让戏迷望眼欲穿,但对于《严凤英》而言,对于“十年磨一剑”的黄梅戏来说,5年并不算太久。在这5年里,《严凤英》经历了无数次的讨论、总结、推翻、再讨论、再总结、再推翻的过程,力求做到尽善尽美:“我们希望能有一出精品问世。只有精品才是对大师灵魂的告慰。对于创作者来说,精品能将黄梅戏更好地传播,也不辜负广大戏迷的期望。”
吴琼为此专程带着她的团队赶往安徽,赶往安庆。这一路寻觅,吴琼慢慢读着严凤英的心声,体味大师的真性情。“严凤英不平凡的个性中,‘要强’是最突出的。正是因为要强,因为她执着的追求,最终才能成为大师。她很活泼,喜爱运动,在上世纪50年代组织过‘七仙女球队’参加比赛。她很现代,敢做敢当,不畏惧所谓的传统观念,不畏惧别人的非议。她对于情感的处理方式,和今天的年轻人没有什么两样,甚至还要超前。她很刚烈,宁折不弯,为了唱戏她曾经不惜生命去吞金。在大师心里,信念、追求、唱戏比生命重要。”
在烟雨蒙蒙的清明时节,一个30多年来被称为“小严凤英”的女子和另一个世界中的大师心灵相通,开始了最真挚的“对话”。寻觅的路途中,吴琼得到了严凤英之子王小亚的馈赠——一本严凤英的日记递到了吴琼手中。吴琼表示,那一刻自己彷佛触碰到了大师跳动的脉搏。吴琼连夜读完了大师的内心独白,那一行行大师亲笔写下的字句更让吴琼感受到了大师的率真。“她字写得好漂亮,不像读书很少的女人。正像她不认识曲谱,一样可以唱出传世的歌声。一直以来我跟着大师的录音录像学习着大师的身段、唱腔,这些字句似乎让我找到了那些唱腔的根源。”
采风之后,剧组进入了长时间的讨论,在讨论中提出无数个方案,又推翻无数个设想,终于定下了整个舞台剧的基调——《严凤英》将以诗化氛围呈现。吴琼说,其实自己最初的想法就是希望能重现大师的生平,但通过《严凤英》的创作会,曹其敬的想法让吴琼感到一种莫名的激动与震撼。“剧组最终达成共识,要让观众在看完《严凤英》之后,感受到的是严凤英这位黄梅戏精灵的美,而不是时代洪流中严凤英命运的凄惨。《严凤英》将呈现出一个为黄梅戏而生、为黄梅戏而死的伟大艺术家形象。
今年6月24日,黄梅戏原创舞台剧《严凤英》正式上演,台下座无虚席,当“严凤英”伴着音乐缓缓走出时,大师的形象又一次光鲜靓丽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这是吴琼也是严凤英。“情丝难断几十载”,唱出了严凤英的心声,也是吴琼发自肺腑的讲述。
回忆起当时的感受,吴琼有些动容,那是她阔别17年之久的原创黄梅戏舞台。她说,如果当时观众细看,会看到她眼里的点点泪光,这泪是严凤英的,也是吴琼的。
10月26日、27日,《严凤英》在国家大剧院公演,吴琼再次走进严凤英的心灵。观众无不为之感动。(黄小磊)
(摘自 《中国文化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