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2月24日电 (李双南)日前,应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邀请,安徽滁州演艺集团现代黄梅戏《一个都不能少》完成北京首演。演出结束后,来自戏曲理论和评论界的知名专家围绕现代黄梅戏的艺术性、题材、舞台表现形式和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认为,现代黄梅戏《一个都不能少》展现和聚焦“精准扶贫”时代主题,体现了戏曲重要的社会职责和社会担当。整部剧从形象塑造上立足于基层,作品乡土特色浓郁,每一个故事最后都汇成主要人物形象代表性的唱段,较好地把握了戏曲的特质,特别是黄梅戏流畅、清新的音乐风格。此外,该戏既推出了作品,又推出了一个年轻的剧作家、基层院团和艺术创作机制,这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创作导向。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王安奎表示,《一个都不能少》虽立足于滁州本土,但对于扶贫而言,具有全国性的意义,加深了观众对扶贫攻坚战的战略意义的理解。
中国剧协秘书长崔伟认为,从艺术角度而言,这部戏在本体性中体现了时代感。所谓“本体性”是用戏曲手段、剧种手段和戏曲思维把现实生活进行一种戏曲化和生活化的表现,比如唱、念、坐、舞的运用,舞台调度和重点戏曲情景中的戏曲思维和表演开掘,充分挖掘人物情感,升华所表达时代主题。
中国戏曲学院研究员周育德指出,近年来,现代戏在戏曲舞台上占最大比重,其中写当代现实题材的以扶贫作为主体的更多。这部戏生动完整地塑造了一个扶贫干部鲜活光彩的形象,未来这类作品在剧本文化性方面可以继续提高。中国田汉研究会副会长、《艺术评论》编辑总监郭翠君指出,这部戏刻画了一个下乡干部从“要我扶贫”到“我要扶贫”过程,真实生动。
据悉,现代黄梅戏《一个都不能少》是由中共滁州市委宣传部、滁州演艺集团联合出品,讲述了有60多户贫困户的兴旺村,在扶贫干部何爱菊的带领下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实现了在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美好愿景。该剧入选了文化部2017年度戏曲剧本孵化计划项目、2017年度安徽省戏曲创作孵化计划项目和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王安奎发言 李双南 摄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发言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