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改革发展 打造精品剧目
2009年10月,文化部公布了2007―200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剧目评审结果,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创排的黄梅戏《雷雨》历经六年磨砺,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精湛的艺术质量、优美的舞台呈现成功入围,实现了安徽舞台艺术作品及黄梅戏剧种在这一奖项上零的突破。
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是国务院批准,文化部、财政部于2002年联合实施的重点文化建设工程,每年推出10部“体现民族特色”、“代表国家水准”的舞台艺术精品剧目,获奖作品代表了中国舞台艺术发展的最高水平。《雷雨》的入选,不仅是对这部作品艺术水准、国家水平及民族特色的充分认可,也是对省黄梅戏剧院乃至全省文化战线几年来在加强舞台艺术作品创作生产、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方面付出艰辛与努力的充分褒奖,令人欣喜、激动、振奋。
“六年磨一剑,黄梅香愈醇。”从2003年黄梅戏《雷雨》文本创作完成至今,不知不觉已走过了六年。回首望去,这条路既漫长又短暂,清晰可见的是一个个坚实而有力的脚印。可以说,《雷雨》的成功并非仅仅是一部作品偶然幸运的结果,也并非仅仅是舞台与艺术上的成功。这一来之不易的奖项,折射出的是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多年来坚持走过的一条自我加压、自谋发展的改革之路,一条不断寻求突破、探索开拓的创新之路。
改革创新促进发展
前些年,当中国戏剧界普遍陷入低迷,在一片“戏剧危机”、“夕阳产业”的忧患声中,中华民族最为优秀的传统戏曲艺术顿然之间陷入了难以维系的尴尬境地。作为其中的重要一员,作为深受海内外广大观众喜爱的知名地方剧种,黄梅戏也同样难以摆脱这种艰难的生存与发展困境。剧本匮乏、资金缺少、市场萎缩、人心涣散……一系列难题摆在了曾经创造了无数辉煌、令多少人痴迷向往、令多少人引以为自豪与骄傲的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面前。
如何向前走?陷入深深痛苦中的剧院干部职工不得不做出冷静而又深入地思考。改革!只有改革,才能摆脱困境,只有改革,才能促进发展。犹如长夜中的一声惊雷,思想上的统一,令人振奋,更鼓舞了斗志。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在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指导和扶持下,剧院领导班子带领大家积极调整思路,转变观念,团结一致,群策群力,抓改革促发展,抓重点求突破,局面很快得到扭转,各方面工作齐头并进。通过多方争取资金,大力组织创作,推出了一批贴近生活、反映时代,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同时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将精品力作更多地推向观众、推向市场。在内部管理、人员招聘上实行公开考核、竞争上岗等,实行每年一度的业务考核制度;在分配制度上,打破平均主义;在演出市场的开拓上,从原来的“等、靠、要”发展到了现在的“跑、闯、找”,树立了既“可上”(走进都市大雅之堂),又“可下”(走进基层与农村)的理念,探索出了一条面向市场、开拓市场、向市场要效益、以演出创效益的发展新路,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演出市场营销网络。
通过一系列改革,安定了人心、理顺了关系、优化了环境、规范了制度,极大地激发了演职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剧院面貌有了很大改观,整体实力与竞争力不断增强。
改革,使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改革,为前进中的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开辟出了一条康庄大道。
天道酬勤硕果累累
改革之路洒满了探索者的汗水与心血,凝聚着开拓者的思考与智慧。近年来,省黄梅戏剧院始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在艺术创作与生产中始终坚持“反映时代精神,展现皖人风采,彰显安徽文化,体现黄梅魅力”的整体艺术思路,善于传承、坚守,勇于开拓、创新,相继推出了一批题材各异、风格不一的大型舞台剧目。其中有讴歌我省新时期优秀党员干部的现代戏《知心村官》,有取材于重大历史事件的《霸王别姬》,有改编自经典名著的黄梅戏《雷雨》,有展现徽商精神的《徽商胡雪岩》,有根据我省著名剧作家鲁彦周先生的同名小说改编的《逆火》,以及展示新农村建设和改革风貌的《风摇二月天》。
2008年,黄梅戏《逆火》晋京参加由文化部组织的“2008年北京奥运重大文艺演出”展演。2009年春节期间,剧院主动出击、多方谋划,携新创剧目《雷雨》和经典剧目《天仙配》两台大戏进国家大剧院,作为期7天的公演,不仅让京城观众享受了一餐精美的文化盛宴,也为剧院迎来了一个牛气十足的“开门红”。
国庆60周年期间,剧院精心组织、策划了“向祖国汇报――黄梅戏经典剧目十大城市巡演”活动,并携经典剧目《天仙配》进京参加由中宣部和文化部主办的展演活动。2009年11月,剧院赴台参加“安徽文化周”演出,将安徽本土文化、优秀的黄梅戏艺术之花播撒到了宝岛台湾,受到了台湾同胞的热烈追捧。
至今,剧院已分别携《天仙配》、《女驸马》、《雷雨》、《墙头马上》及“黄梅戏经典唱段演唱会”等相继走进了济南、杭州、绍兴、盐城、南京、上海、北京、佛山、温州等地。此外,黄梅戏“高雅艺术进校园”、桐城罗家岭“寻根演出”等一系列服务社会、送戏到基层的演出活动,更让剧院看到了黄梅戏所拥有的巨大群众基础,进一步增强了开拓市场的信心。
在面向观众、走向市场的过程中,一批剧目频频在国家、省级重要赛事上获奖。除了《雷雨》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剧目外,还有艺术节“文华新剧目奖”、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安徽省政府“社会科学奖”、文化部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二等奖”等。中国戏网转载文章请注明出处,谢谢,共同推广戏曲文化。2008年,再度修改打磨之后的黄梅戏《雷雨》推出之后,王三运省长评价道:“这部戏很了不起,算得上是一部精品,它让我看到了黄梅戏新的希望。这部戏不仅能站得住,而且会走得远、打得响!”这一高度赞誉,对于剧院来说,不仅仅是肯定、褒奖,更是激励、鞭策。
天道酬勤。一组简单清晰的数字,便可雄辩地说明安徽省黄梅戏剧院近年来所取得的卓然业绩。
自2001年以来,剧院共新创大戏11台、小戏10台,举办各种类型的黄梅戏演唱会与个人表演艺术专场6台,恢复排演大戏2台。拍摄黄梅戏舞台艺术片46部,联合拍摄黄梅戏电影1部,黄梅戏电视连续剧5部。获国家级集体艺术奖项7个、省级集体艺术奖项11个;获国家级个人艺术奖项14个,省级个人艺术奖项29个。至2009年11月底,剧院的演出足迹已遍及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等地区,出访美国、法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9个国家,举行各类演出2995场,实现经济效益3797.7万元。
自2005年以来开始对外营业,以股份制方式运营的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天仙配”茶戏楼,也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如今,作为对外推介安徽本土文化、宣传黄梅戏艺术的窗口,作为培养与锻炼“黄梅”新人的平台,作为将文化推向市场、实现文化产业化的尝试,作为剧院增加创收的渠道……“天仙配”茶戏楼,无疑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与价值。
推出新剧,走出新人。今天的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人才济济,新人辈出,活跃在舞台上的,不仅有黄新德、吴亚玲、蒋建国、李文、周源源等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与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有孙娟、余顺、周珊、王成等梅苑新人、中坚力量,更有何云、魏蓓蓓、梅院军、程小君等后起之秀、黄梅新苗,一支“老中青”三代组成的黄梅戏表演艺术人才梯队已构建完成。这让我们对黄梅戏的明天与未来,充满了更加美好的期待。
“在全省文艺事业发展中,当龙头、做表率;在全国各类艺术院团中,争一流、塑品牌;为黄梅戏进一步走向世界,挑大梁、做贡献。”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臧世凯对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更寄予了深切的期望。
携手前行续写辉煌
成绩已经属于过去,今天的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在改革的大路上阔步前行。为发展黄梅戏艺术,续写昨日的辉煌,近年来,剧院依据自身情况,制订了具体翔实的人才培养发展计划,加大了对各类艺术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力度。为从根本上改变一度令人尴尬的“四无”(无编剧、无导演、无作曲、无舞美设计)现象,剧院投入100多万元,相继派出编剧、导演、灯光设计、化妆造型等12名专业人员,到北京、上海、杭州等院校深造,如今一批人才已学成归来,在各自岗位上发挥着骨干作用。2008年经省文化厅批准,剧院委托安徽艺术职业学院为其定向培养“2008希望之星黄梅班”40名学生,其中,黄梅戏表演专业30名,戏曲音乐专业10名。与此同时,剧院还经常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业务骨干到外地观摩学习,或请专家到剧院来讲学授课,努力提高剧院各方面人才的艺术修养与综合素质。
学历层次的不断提高,专业人才的多方引进,使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在人才储备、力量积蓄等方面已具备了相当厚实的基础。
在内部管理及院团建设等方面,近年来省黄梅戏剧院不断探索,深化内部改革,健全并完善了剧院的管理机制。通过与淮北口子酒厂、丰原药业、省电力公司、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古井集团等企业联姻合作,使企业对安徽文化、对优秀的传统艺术有了思想和情感上的认同,争取到了资金支持,同时,也使得剧院学到了更多先进的管理方法与经营理念。
在各方面工作齐头并进的同时,剧院通过优化居住环境、搞好物业管理、加强安全保障、改善剧院设施,解决职工最为关心的实际问题等,努力为大家创造并提供了一个舒适、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通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学习教育活动,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对年轻业务骨干的教育与培养,不断吸收新鲜的血液到党组织中来,增强了剧院活力与朝气,推动了各项工作的不断迈进。几年来,剧院先后分别被省市区三级政府部门授予“三优文明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青年文明号”、“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今天的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是一个顾大局、讲政治的和谐团队,更是一个其乐融融、温暖美好的大家庭!
****漫漫,任重道远。作为安徽文化艺术重要品牌标志的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正以崭新姿态投入到新一轮的改革大潮中。我们深信,有省委、省政府的关心重视,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一定会激流勇进、不断开拓,在繁荣发展黄梅戏艺术事业、推动文化强省建设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和黄梅戏艺术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
【链接】安徽省黄梅戏剧院
近200年来,黄梅戏艺术从草台登上舞台,从民间小戏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戏。新中国成立以后,黄梅戏得以迅速发展,风靡大江南北,唱遍长城内外,成为安徽文化艺术中最响亮的品牌和最具标志性的剧种,成为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艺术奇葩。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在国内外常年演出《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等优秀传统剧目;根据民间传说和中外古典名著改编的《墙头马上》、《孟姜女》、《梁祝》、《红楼梦》、《长恨歌》、《无事生非》等剧目,用黄梅戏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神韵;近年来创作推出的《风尘女画家》、《风雨丽人行》、《木瓜上市》、《雷雨》、《霸王别姬》、《逆火》、《徽商胡雪岩》等新剧目,适应了时代和人民群众审美的提升和变化,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充分证明黄梅戏艺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人才济济、薪火相传,改革创新、管理先进,影响广泛、硕果累累,在黄梅戏进一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中挑大梁,是传承和发展黄梅戏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龙头,并将在全省文化事业发展,打造精品,服务时代中作出新的贡献!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