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再芬 香飘万里
——黄梅戏艺术创新与发展随想

这次见到著名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纯属意外,和朋友们一道与她面对面沙龙似的交谈还是第一回。宴罢人散,对韩再芬与黄梅戏艺术现今之处境的感喟,友人直言不讳地喻之“孤独的舞者”,而我则联想起北宋贺方回的名篇——《青玉案·横塘路》来。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年华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看得出,韩再芬虽然性格开朗率真,谈吐大方自如,但内心的孤寂愁闷和对现实社会环境的困惑不解露于眉宇,溢于言表。作为黄梅戏传人和有影响力的文化名人,这种孤独感是源自她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对艺术事业卓然超拔的追求。这种孤独感是一位有高度责任心和清醒方向感的思想者精神的独白和心灵的状态。“儿女情长,英雄气短”,而韩再芬让人觉得她“儿女英雄聚于一身”,12岁学艺,16岁成名,历练成栋梁,聪慧自天成,可谓锦瑟年华,碧云冉冉,德艺双馨,赢得天下美名。但韩再芬没有让自己缠绵定格在过往的功成名就上,她深深扎根在黄梅沃土,坚守于艺术追求,又可谓壮志英雄,彩笔新题,上下求索,惹得断肠闲愁。

从严凤英到韩再芬,黄梅戏在中国270多种戏剧这个百花园里脱颖而出,长盛不衰,以它特有的艺术特色和魅力鼎立于中国五大剧种之间,作为安庆人,自然为诞生于家乡的这门文化艺术冲出安徽,走向全国和世界这个大舞台而感到骄傲和自豪。然而这个世界瞬息万变,特别是时下的中国正处资本原始积累初期,人心浮躁,蝇营狗苟,熙来攘往,皆为利图,正如人们很难静下心来捧读一部小说,很难安坐下来欣赏一场完整的戏剧表演,快餐阅读,眼球经济,使得一切较长时值的艺术形式特别是传统艺术形式,很难再度风靡全国,就连CCTV之《春晚》,虽是名人荟萃,艺术品类繁多,也难逃越来越难办、甚至难以为继的命运。如果说这是无法逃脱的共性问题,那么,黄梅戏艺术在今后的继承与发展中还有更多的隐忧。这或许正是韩再芬为之断肠闲愁之缘由。

忧思一:黄梅戏艺术需要代代传扬光大,而如今似乎后继乏人,需要加快培养优秀青年演员,为期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使其脱颖彰显,声名鹊起,成为国人认可的黄梅戏第三代传人。

忧思二:黄梅戏艺术当从娃娃抓起,而如今黄梅戏艺术进校园虽然有了这个意识和举动,例如我们在安庆七中举办了“黄梅戏艺术进校园”启动仪式,但推进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如何让黄梅戏艺术真正走进校园,走进课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还必须有新的机制和有效举措。

忧思三: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创新发展黄梅戏艺术?确实是一个难绘难描的“彩笔新题”。既要保持阳春白雪的高端品位,又要有下里巴人的世俗逢迎,雅俗共赏,扩大受众,增强影响,创新机制,发展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和文化艺术的共同繁荣,如今黄梅戏远没有达到这个发展水平,在其内容和形式上循守旧,创新不足,不能适应和满足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年轻市民艺术欣赏的普遍习惯和心理需求。

忧思四:黄梅戏艺术发展需要经济实力的支撑,更需要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智力资源的支持。如今,地方政府对黄梅戏艺术虽然有了“打好徽字牌,唱响黄梅戏”的口号,举办了黄梅戏艺术节,但更多的是眼光和思维聚焦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上,对黄梅戏艺术如何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为民间自发的艺人和演出团体提供展演舞台,形成艺术竞争与奖励的机制和社会氛围,我们的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应当有更多更大的作为。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