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首演“女驸马"

旧时,中国的戏班不设编剧、导演、作曲等主创行当。那么,良友班是如何编演出那么多的“三十六本”之外的大戏呢?

张廷翰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编演方法。他读过诗书,能自编台词和修饰剧本,也能搭建剧本框架。他慧眼识才,延请了几位文化水平较高、能编能演的“好老”。他不墨守陈规,能充分发挥班中艺人已有的高腔、弹腔功底之长,还聘请有文、武班师。他是个有心人,一旦要编演新戏,都事先与艺友们尤其与王宏元、汪伯华这些班师,物色好脚本,再选取其中可入戏的情节,编成一个情节完整的“提纲”(故称“提纲戏”)。分配好角色,张廷翰亲自按“提纲”讲解剧情之后,动员演员参与创作,剧中的对白和唱词,则由演员自己临场发挥相机行事。这对演员、司鼓是个严峻考验,没有相当的艺术造诣和灵敏的舞台反映是难以胜任的。这种演出记录下来的“通词”,经文人稍微加工,便成为剧本。

在所有改编的剧本中,成就最显著的是《双救举》。《双救举》是根据在皖江地区民间流传的七字句唱本《贤良传》改编。《双救举》的剧情保存了原唱本的基本框架,人物设置也基本相同。其核心故事是小姐冯素贞为救李郎,女扮男装考中状元,招为驸马,被公主搭救,奏请皇上放出李郎,封为状元,赐了公主、素贞、春红三位夫人,大团圆结局。《双救举》首演时,张廷翰扮演《双救举》戏中第一代“女驸马”冯素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廷翰的弟子潜山五庙老艺人左四和,于1957年将《双救举》等一批手抄本,献给安庆专区剧目组的专家王兆乾。王兆乾校录后报省文化局,供研究、出版。1958年4月,王兆乾利用在岳西出差的空隙,在岳西县文化馆二楼的一间宿舍里,用了7天的夜班时间,将随身携带的《双救举》改编为《女驸马》,由安庆地区黄梅戏剧团排演并参加省戏曲会演,从而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1959年1月,时任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指示将《女驸马》交由省黄梅戏剧团修改加工演出,同年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成戏曲艺术片。从此,《女驸马》越来越红,成为黄梅戏的巅峰之作。可以说,没有张廷翰便没有《双救举》,没有《双救举》便没有《女驸马》。《双救举》在岳西诞生,“女驸马”从岳西走出。(未完待续)

替夫伸冤·贤良传

唱本《替夫伸冤·贤良传》人物插图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