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二团《天仙配》将唱进保利

“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官花好新鲜!”欢快的黄梅戏唱段很快就要再次萦绕在京城观众的耳畔。3月6日、7日,来自黄梅戏发祥地的安庆市黄梅戏二团将携带着《女驸马》和《天仙配》唱进保利剧院。

来自女驸马的老家

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的唱段早已像流行歌曲一样走出安庆,在全国传唱,七仙女的故事更是妇孺皆知。安庆黄梅戏二团副团长朱茂松说,半个多世纪以来,《女驸马》和《天仙配》由各地的黄梅戏剧团在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广泛演出,并先后拍成电影和电视片,为黄梅戏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其实这两出戏都是在我们团“出生”的。《女驸马》是安庆著名剧作家王兆乾根据民间艺人口述的传统戏《双救举》创作而成的,1958年首演便获得巨大成功。1959年由黄梅戏艺术家严凤英主演的彩色戏曲片《女驸马》再次引起轰动。1986年安庆市黄梅戏剧团再度排演该剧,由刚走红不久的韩再芬等主演,又形成了热潮。那年,这出戏拍成了四集黄梅戏电视连续剧,播出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1987年获得了第五届大众电视金鹰奖。

打出两块新“招牌”

此次来京演出的招牌演员,虽然不再是当家名旦韩再芬,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到该剧的演出质量。朱茂松向记者解释道:“我们团最大的特色便是综合实力非常强。我们储备了很强的演员后备力量,并且注重整体实力。同时舞美、灯光、造型等各方面的人才也在有步骤地培养。”此次来京将由李萍主演七仙女、熊辰龙主演董永联袂演出《天仙配》,再现严凤英、王少舫当年的风采;由该团的又一位严派优秀传人王琴主演《女驸马》中的冯素珍。

《女驸马》 非常应景“三八”

此次安庆黄梅戏二团来京是应邀参加海淀区组织的庆祝三八劳动妇女节系列活动演出。谈到这两部戏与女性的关系,朱茂松突然冒出了一股子激情,言词也变得幽默丰富起来。剧中官帽红衣的冯素珍与三八妇女节还真是应景呢!《女驸马》这出戏应该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了,故事不用多说,应该属于喜剧,用剧中刘大人反复念叨的那句念白来说,“皇家招来的驸马,竟然是个女的”,显然是个大大的闹剧。这个闹剧居然还闹到贵为天子的皇帝头上了,而且制造这个闹剧的竟然是个小女子。小女子冯素珍为何有如此大的胆量?听她唱的,“我考状元不为把名显,我考状元不为做高官”,为什么呢?为了爱情,“为救李郎离家园”。小小女子,有志气,连皇帝老子都不怕。名利本是大多世人耗费毕生精力追逐的,可她根本不在乎什么乌纱名利,只“为了多情的李公子,夫妻恩爱花好月儿圆”。
朱茂松说:“这出戏时间很短,就两小时左右,故事有点离谱,人物却都是活灵活现。生活中或许永远不会出现这样的喜剧场面,可是一段一段的故事跟我们的现实生活又是这样相近。生活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到了戏里面,最终就能如人所愿。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吧,老百姓才会喜欢这样的戏,才会到处追着草台班子看戏。”

李萍唱出“另类”《天仙配》

认识在剧中扮演七仙女李萍的人很多,李萍的朋友也不少,这不仅缘于李萍是公众人物,更在于她有着很强的亲和力。从艺三十年,代表作就是《天仙配》和《女驸马》,其中《天仙配》盒带发行量超过了20万套。
黄梅戏旦角新人绝大多数都学严凤英,“小严凤英”竞出。但李萍没有一味追这股潮流,她根据自身的嗓音条件唱出了自己的风格。李萍嗓音不但又高又亮,而且圆润甜美,委婉动听。她有着良好的歌唱感觉,她演唱的黄梅戏,在唱法上接近民族歌曲,却又有着严派的神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唱腔特色。她认为,如果她也蹩着嗓子去一味模仿严凤英的演唱,反而成了舍己长逐己短,也难以唱出严凤英老师的韵味。
比如她录制的全剧《天仙配》便有着自己的特色。这出戏观众十分熟悉,从严凤英、王少舫,到陈小芳、黄新德,再到吴琼等,不止一次灌过唱片和盒带,在这种比争的情况下,李萍的演唱,除了她继承严凤英的精髓外,还在传统的行腔运气中吸收了一些民族歌曲的演唱方法,力求新颖独到,唱出了自己的七仙女,使黄梅戏更赋有强烈的时代感染力,也因此突破了20万盒的销售量。
李萍告诉记者:“演《天仙配》我特别强调了一个‘情’字,把七仙女的全部感情都唱出来。比如在《路遇》一折里的唱,就要表现出七仙女的深情,‘小女子也有伤心事……’这几句,既要哀婉缠绵,又要情深情厚,每一个字都要吐出七仙女忠贞、纯朴的情感。在《分别》一折中,我强调的也是一个‘情’字,既有对父王的怨,又有对董永的爱,把两种感情交织在一起,并一起从胸中迸发出来,激烈悲愤。在这里,我是用泪用血来演唱的,使七仙女的叛逆性格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我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观众。”

“七仙女”不拿第一就难受

李萍有一种强烈的自信意识,从小就爱和比她大的孩子一起玩,一起在竞争激烈的游戏中比个高低。她平时看上去有种大家闺秀的文静、淡雅,其实内心却总是充满了火一样的激情。当不少演员在竞争中滚打了一阵后,逐渐变得现实起来时,李萍不仅依然如故,甚至对理想的追求表现得更为强烈,标准也更高。1986年,她以总分第二名获得安庆地区黄梅戏青年演员演唱大奖赛一等奖时,脸上却没有笑容。因为比赛前,她曾暗下决心,一定要夺得总分第一名。这个愿望不但没有实现,比赛时的表现反而比平时排练的效果还差了一截。听到别人对她的祝贺,她心里反倒难过起来。
“每个演员都应该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识,清楚自己拥有什么,缺少什么。也许我是个单色调的人,天生的性格这辈子恐怕是变不了的。我痛苦地醒悟到,这十年来扮演的二十几个角色所遵循的演剧观念已经陈旧了,必须更新。我认为,戏曲的改革不能是盲目的,为改而改,而应是有内涵的突破。我现在对自己曾为之自豪的‘纯朴、真挚’的表演也打了个大大的问号,我觉得应该把戏演得更自然些、更真实些、更生活化些。”李萍真诚地说。

与韩再芬同台的“女驸马”

主演《女驸马》的王琴,是安庆黄梅戏二团力推的新人。她常常与韩再芬在同一台戏中先后上场,扮演同一个角色。这一方面为的是在韩再芬分身无术时可以顶上去,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新一代的年轻演员挑大梁。
谈及此次进京,王琴说自己特别紧张。虽然这出戏对自己来讲已是游刃有余,但仍然不敢掉以轻心,所以现在每天都要在家里一遍又一遍地练。
王琴体会到,对演员来说,除了悟性,最需要的就是丰富的舞台经验。因此,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无论是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还是去乡间演出,王琴都积极参加。她说,那都是锻炼的好机会。
说到对黄梅戏的改革,王琴认为:“黄梅戏的最大特色就是大众化、平民化,这是黄梅戏能够跨地域吸引那么多观众的最主要的原因。黄梅戏的改革必须在保证其特点的基础上进行。过去,黄梅戏表现的内容更多的是‘俗’的一面,现在应该向雅俗共赏方面发展,以适应不同观众的口味,做到与时俱进。”

还将到西南桂黔渝巡演

安徽有“二黄”,黄山和黄梅戏。与秀丽的黄山静待贵客来访相比,目前安庆黄梅戏二团则时时想着怎么抓住市场,把等市场的观念转换成找市场、跑市场、闯市场。与京、越、豫、评并称为中国戏坛五朵金花的黄梅戏,上世纪五十年代,因《女驸马》、《天仙配》风光无限;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五朵金花”的出现和韩再芬的后来居上,使黄梅戏舞台再度辉煌。但黄梅戏一度陷于沉寂。
朱茂松坦诚地说,黄梅戏的发展遇到过很多挫折。比如,在转型期一度出现演出场次减少、票房收入低迷、剧团人心涣散、演员纷纷走穴等问题。所以黄梅戏要更好地发展,必须两条腿走路——政府的支持和自身的改革。朱茂松说,1998年,安徽提出“打好徽商牌,唱好黄梅戏,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使黄梅戏艺术的发展获得了新的契机。为让更多观众喜爱上黄梅戏,他们精心策划和运作了全国巡演等大型演出活动。同时,为改变本地戏迷无处看戏的现状,他们在自己团里的排演场定时为当地市民和外来游客上演该团最拿手的剧目。“这次到北京演出之后,我们还准备带着这两出戏去西南巡演,比如南宁、贵州、重庆等地。”(记者 唐雪薇)

(摘自 《北京娱乐信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