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9日,历时五日,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携两部经典黄梅戏作品,亮相北京五所高校。
清华大学 蒙民伟音乐厅

北京邮电大学 科学会堂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东区千人礼堂

中国农业大学 东校区曾宪梓报告厅

中国人民大学 如论讲堂

这五日的演出,时间紧,任务重,一天一个台口,我们的团队都仔细认真完成自己手中的工作。来自北京各高校的黄梅戏爱好者,都相约来此。献出掌声和欢笑。让我们体会到,年轻一代,亦有许许多多热爱戏曲,热爱黄梅戏的朋友。

“快活人生就是有肉吃,有黄梅戏看”这句话是笔者在人大的“如论讲堂”中,听到的话。
在演出结束后,有幸采访到了,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写作学会会长、安徽省徽学学会副会长,安徽省文学会副会长、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朱万曙老师。朱万曙老师表示,“今天我在人民大学观看省黄带来的《女驸马》感慨万千,仿佛进入了历史的隧道。在1983年我大学即将毕业的时候,我第一次看《女驸马》,至今35年了,艺术家的舞台生命依然是光辉灿烂。不论是以前的严凤英、王少舫,还是现在孙娟、吴亚玲所带来的《女驸马》,省黄一直是高水平黄梅戏的代表。”
省黄在清华及人大分别召开了演出后座谈会,邀请学校的一些老师同学们参加研讨,主创们就同学们的问题进行了回答。

作为这次活动的主办方之一,安徽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董庆表示,首先非常感谢各高校的老师同学们热情周到的服务,让我们这五日的行程过得充实与快乐。其次,我们这次来到北京高校,就是希望老师,同学们能够把好的意见和建议与我们交流,这样作为黄梅戏事业的发展和推动的我们,就会更有信心,力量和责任把它做的更好,走的更远。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院长蒋建国介绍,在安徽,“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已举办数年,来到北京也是对于这项活动的深度延展,扩大影响力,吸引和挖掘更多的戏曲爱好者;同时也是对近几年省黄开展新创剧目的一次意义非凡的实践检验,听到不同地方的声音,尤其是年轻群体!

现阶段“高雅艺术进校园”在安徽开展的如火如荼,每年我们剧院至少有20场的演出,在安徽各高校展开。但就传统戏曲而言,当然包括黄梅戏在内,也确实存在很多的问题。最突出的其一就是创作问题,其二就是市场问题。
大家一说到戏曲,通常都与老一辈人划等号。进剧场观看的观众,都是白发苍苍的居多,尤其在有些剧种,这种现象是具有代表性的。对于黄梅戏而言,这种现象要相对“好的多”。但是“好得多”也不代表黄梅戏没有问题,不代表我们没有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所以,这次北京高校巡演我们是来调研,是来“讨教”来了。既然来到了这里,就要把传统经典和新创精品两者“打包”,带进高校。经典剧目《女驸马》和新创黄梅音乐演唱会《唐诗宋词》。

传统剧目《女驸马》久唱不衰,“女驸马”扮演者,孙娟在座谈会上表示,非常感谢前来观看出的老师同学们,其实你们是与我们共同完成了这部经典作品。我们每次所抖出“包袱”,甚至没有的“包袱”,大家都情不自禁的给予掌声。这热情的掌声不仅是给我们的,也是给这部戏的文本的,是对于文本的赞美。

而另一部则是省黄重新打磨提升的黄梅音乐演唱会《唐诗宋词》。我们这次有意识的选择了《唐诗宋词》,这部黄梅戏音乐与中国古典唐诗宋词融合的新样式剧目。这部作品在全国各地演出约七十多场,不知对于这种新样式,新“玩法”,市场反应如何,观众能否接受。我们想来北京找找答案,在“这里”找答案,我们觉得还是有它的特殊意义的。
在座谈会上,省黄荣获“文华奖”“梅花奖”的吴亚玲老师特别提到,这次进高校,我们全院把它当作很神圣的事情在做,进高校和平常演出不一样,接触的观众群体不一样,这次演出受到了高校师生的很多褒奖,之后演出也会更有自豪感。

对于创作这一块,我们的想法能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能不能体现我们十九大提出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重要理论。这次巡演,我们找到些许答案。
蒋建国院长表示,新创剧目《唐诗宋词》的上演,高校的广大师生们对于我们这种在创作上的努力,是给予充分的鼓励与信心,黄梅戏不仅仅能演传统的《天仙配》、《女驸马》,演绎儿女情长、田间地头;而且还可以在黄梅戏的品质上有了提升的可能。
北京高校巡演,试想我们如果只带来传统剧目,那调研结果,就可能有所缺失,不完整。这五场演出下来,证明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对于未来市场创作的方向,我们听到了年轻一代的想法。

经过这次巡演活动,我们未来会保持传统剧目和现代新创剧目两者的高度热情。不仅两者都要抓,而且两者都要有过硬的本事。不能仅仅讲继承,就忘记了创新,反之亦是如此。我们也会继续加强现实题材的创作,推出观众喜爱的精品力作。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