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很幸运得到了一张黄梅戏梁祝的一等戏票,又是坐在第三排,心中无限欢喜!
于是昨天下了课匆匆吃了饭便赶到了湖北剧院,迫不及待要观瞻一番。
我喜欢黄梅戏,也爱越剧,京剧昆曲粤剧什么的都听过一些,说不出最喜欢哪个剧种,只觉得各有地方特色,各有擅长的表达方式和拿手剧目,就是同一出戏也会有不同的编剧手法和表现重点,总之是依着本剧种的传统优势加上时下创作班子自身的些许想法,在延续着各自不温不火的表演。
昨天要看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这出戏,故事情节家喻户晓,而凡接触了些许戏曲的朋友也都清楚戏曲舞台上的场次和看头,在我看来,最爱的是草桥结拜、十八相送、回十八、楼台会和山伯临终。
在众多剧种的改编创演中,我接触越剧版的“梁祝”是最早的,看的也最多,包括范瑞娟袁雪芬老先生的早期彩色电影全本、傅全香老师的选段、章瑞虹陈颖的外景版,还有吴凤花的回十八、陈飞的夸九妹、方雪雯颜佳的楼台会……等等,当然各有特色,范袁版朴实真挚,章陈版婉转流畅,傅老师温柔动情,花花潇洒,陈飞妩媚,方颜对唱催人泪下。越剧的梁祝看得我为之情动魂牵,英台喜处我也眉眼飞扬,山伯悲时我也竟不住地哽咽,我经常听“梁哥哥我想你~~”那一段时眼泪不由自主地涌上面庞。
由此看来,在我的梁祝故事里,越剧的演绎实在是占了太多的先入为主!虽然也听过京剧张火丁的祝英台,学会了一段吴凤花和马兰对唱的十八相送,但心中仍以越剧版为挥之不去的情结。
上大学以来搞了两年合唱,整天同西方文艺复兴的复调啊灵歌啊什么的打交道,戏曲这块疏忽了太多,这倒让我对各剧种一视同仁了,先前的诸多偏好感慨也渐渐淡漠,这个时候,来了青春版黄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
这次终于要看现场版的梁祝了,是青春版的黄梅戏来演绎,心中自有无限的期待,我也打定了主意不去脑海中搜寻几年前越剧的身影。于是热热闹闹地进了戏院,欢欢喜喜地和英台一起结拜了山伯义兄,高高兴兴地同二人读书挑水过了三年。表演至此都是欢腾的气氛,山伯要挠英台痒痒那段让我想起了《打猪草》的陶金花和金小毛,两个伙伴的亲密无间可见一斑,两位年轻的演员表演起来也是丝毫不费劲,仿佛真的是淘气的学童一般。
然而,家书催归,英台要辞别梁兄了,于是我期待已久的十八相送来了!
虽说久不看越剧,但十八相送的调调我还是随口就来,未曾荒废。昨晚幕布拉开时,我挺直了身子,屏息凝神,满心想领略“556565321~5312~532”的“书房门前一支梅”。可是却没有听到,我傻眼了,但仍认真看着,手下却不由自主地掏出笔和本子记起冒出来的诸多想法来。
从十八相送开始,一直到剧终,我记了11面的笔记,都是眼里看着舞台,手下飞速笔画,尤其是每场的间隙,虽黑了灯,却更加马不停蹄地记下彼时所想。本来计划着昨晚回来后就整理成文的,但快11点才到宿舍,今天又有课,就没有来得及整理思绪,此刻再看当时的笔记时已是印象不那么真切了,暂时将原笔记转记于此吧,算作这次看湖北省地方剧院黄梅戏剧团青春版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一些留念。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