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的沃土上,黄梅戏艺术得以生根发芽,从田间走上大舞台。60年弹指一挥间,黄梅戏走过了无数个春夏秋冬,逐步成熟且完善。常熟市民熟识且喜爱的著名黄梅戏演员韩再芬再次携着名剧《女驸马》唱响虞城,这个“黄梅戏女神”则为江南文化尤其是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说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常熟,一座蕴含文化深度的城市
第一次见到韩再芬,还是在黄梅戏电视剧《孟丽君》里,女扮男装的她一双大眼,巧笑嫣然,演活了刚毅果敢又不失妩媚的孟丽君。这次近距离地看到韩再芬老师,依旧风采不减,眉宇间更多的透露着坦诚与自信。
韩再芬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二次来常熟,绕城转了一周后发现变化很大。当年的小县城如今已经很繁华,特别经过亮山工程的时候,很是感慨,常熟政府规划的很棒,可以将显山露水融入到现实中,也为老百姓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谈到演出,韩老师俏皮地笑着说道,“常熟是座历史文化名城,百姓对于看戏的热衷由此可见,观众的欣赏水平、观众的热情正恰如其分的反应了常熟市对于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视,我知道你们这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圣地,古琴故乡,拥有评弹会馆,更有众多的藏书楼,可谓人文荟萃。正因为如此,常熟的观众也让我感受到城市文化底蕴的深厚,只有经常举办这些戏曲活动,才能带动市民喜欢看。我们演出的效果很令人满意,当然要归功于这座城市的文化底气。
创新,为黄梅戏带来时尚之风
黄梅戏作为地方剧种深受全国的欢迎,因为普及度高,剧目被人们所认可。韩再芬谈起自己与黄梅戏的情结,感怀深受。20多年前只是安庆市潜山县县城里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虽然有很强的表演天分,但那时她绝不会想到,自己以后会走上戏台,成为千万戏迷热爱的戏曲名家。“要在戏曲艺术上有突破,创新剧目与传统文化结合都需要下苦功,黄梅戏说到底也是一种传统艺术的传承,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很重要但也很艰难,尤其是在艺术转型上,为何总觉得我们的戏曲市场很难形成,关键还在于创作,当前我们缺乏年轻的新生力量,一味地就是那些老面孔、老剧目,无法唤起年轻人的目光。同样,黄梅戏的发展需要改革,既要坚持传统,也要让黄梅戏与时代结合,注入时尚元素。”韩再芬神情凝重地说道不对称是如今黄梅戏乃至所有戏曲面临的最大问题。韩再芬表示,不改革,黄梅戏没有出路。我们剧团改编的《徽州女人》和《公司》,就是一次新剧目的尝试,融入了时代的特征,《公司》讲述了历史学女博士找不到工作而下海经商的故事,这种例子贴近现实生活,也让人容易接受,特别是对年轻人来说,是发生在身边自己的故事。因此,观众们很支持,我们的公演场场爆满。这说明了观众需要新的创作带给他们新的活力,艺术更需要创新。
靠好的艺术作品去培养年轻观众,不能只有老作品独当一面,作品剧本的优秀才是最重要的。如今的观众需要时尚生动的语言产生共鸣,这就需要我们艺术上的转型,如何去转型就要我们这些艺术家去思考,虽然会很艰难,但必须去面对。戏曲改革比较艰难,有了固定的模式,根据当下的需求改革程式化的东西,传统戏曲与观众还是有距离,特别是年轻受众,因此定位很关键。艺术本身是有生命力的,再复古也是部分人喜欢,要吸引新生力量,并不是用老的剧目去引领,而是创新,新的剧目得到认可便是一种导向。戏曲文化不可以填鸭式的让观众去接受,而是要一种自然而然的吸引,而这种吸引就存在于剧目的创新和完善。任何艺术品最终要观众来评判,我一直认为,黄梅戏可以多元化发展,全国的戏曲市场其实应该百花齐放。
关注,人才培养 尊重艺术家
黄梅戏作为当今一种浓妆淡抹总相宜的剧种,富有最具潜力的品质。艺术家需要别人的尊重和关注,文化也好,戏曲也罢都有自己的特质,需要用心去感悟。剧种艺术同样需要操盘手去推进,从事这个行业的艺术家要反复去思考,很多细节有个领悟的过程,尊重艺术,同样也是尊重我们艺术家,当然还要有高人提炼,重视人才的培养,可以激发艺术人才的创造性。在黄梅戏的改革过程中,自发的进行研究才能让该剧不断向前走。激发人的活力、创造性和对人才的灌输,当然不是说创新就是否定传统的,戏曲文化传承几千年必定有她的道理所在,还是应该坚守,在这块领域搞艺术的人始终要头脑保持清醒,对人才合理应用,让黄梅戏可以强盛不衰的走下去。
韩再芬谈起自己的成就,显得特别谦逊。“我能走到今天,是靠老演员们的成全。人要懂得感恩,我不可能一一去回报他们,只能回报这个剧种。这是他们一辈子的事业,我来发展,他们肯定高兴。另外,真的是因为我喜欢黄梅戏,做这事让我特有成就感。”
“积累的文化让我可以去传承,进而一步步叠加,将最好的黄梅戏展现在观众面前。”眼前的韩再芬,很真实。时间给她的,是考验,是磨砺,更是一份对艺术生活的态度与执着。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