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九艺节的舞台上,18个优秀黄梅戏新剧目引人关注。近年来,黄梅戏艺术创作不断推出新作品,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黄梅戏优秀代表作品

一、传统小戏

《夫妻观灯》、《对花》、《打猪草》、《打豆腐》、《补背瘩》、《蓝桥会》、《送香茶》、《小辞店》等;

二、传统大戏

《天仙配》、《牛郎织女》、《红丝错》、《罗帕记》、《女驸马》、《孟丽君》等;

三、现代大戏

《风雨丽人行》、《徽州女人》、《长恨歌》、《雷雨》、《孔雀东南飞》等;

四、电影代表作品

《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槐荫记》、《小店春早》、《红霞万朵》、《杜鹃女》、《龙女》、《孟姜女》、《母老虎上轿》、《香魂》、《朱门玉碎》、《山乡情悠悠》等。

“夜静犹闻人笑语,到底人间欢乐多……”黄梅戏《牛郎织女》里经典的唱词依旧动听,它留在50多年前的老影像中,也将从50多年后的3D舞台表演中再现;它曾是解放前戏班戏社里的主打曲目,也是新时代基层民间文艺院团的保留佳作;它从山野中唱响,也将跨越大洋飘香异域。黄梅戏一路“笑语欢歌”,迎接它美好的明天。

小调唱成全国戏

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的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它的花腔、彩腔主要出现在小戏中,曲调朴实优美,动听欢畅,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来自于民间的黄梅戏,表演上也是质朴细致的,以真实活泼著称,它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忠实“戏迷”们。

“黄梅戏原来并不被称作戏,而是被称作黄梅调,正是在安徽,特别是安庆地区的繁荣,才正式被称作黄梅戏。 ”安庆市文广新局艺术科的程献中介绍。从道情到两小戏、三小戏,从业余演唱到结为“草台班子”,从“三打七唱”到逐渐丰富器乐舞美,从口传身授、手抄笔录到一批经典剧目的出现,黄梅戏这个新的戏剧形式逐渐成熟。现如今,从安庆发源而来的黄梅戏,秉承着自身独特的艺术风貌,走向了全中国,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更有一大群钟情于黄梅戏的听众,“省城的天仙配茶戏楼,国庆节迎来首批湖北戏迷呢。 ”省黄梅戏剧院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让黄梅人开心的不仅仅是外省客人的流连忘返,更是全社会对黄梅戏剧种的关注。

黄梅戏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 ”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丰富的剧本唱红了孜孜不倦努力的黄梅人,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扶持下,一大批热爱黄梅戏艺术的演员们投身其中,除了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外,上世纪80年代以后,“五朵金花”、韩再芬等黄梅戏领军人物出现。期间,马兰、黄新德、韩再芬等众多艺术家摘得“梅花奖”,黄梅戏由此“梅”开二度。目前,黄梅戏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初步形成艺术表演、人才培养、剧本和音乐创作、理论研究等完整体系,构建了产、学、研相结合的“系统工程”,山野小调步入艺术殿堂,从业人员超过一万人。

传习“非遗”创新路

早在2006年6月,黄梅戏就被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韩再芬、赵媛媛、黄新德等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09年,中国首个国家级戏剧博物馆在安庆落成,拥有国家一级文物16件。漫步馆内,安庆黄梅戏代表队1952年赴上海参加华东区文艺调演的合影、1954年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获奖人员合影等珍贵历史照片,令人怀想不已。正是这次演出和随后安徽省黄梅戏剧团的成立、电影《天仙配》、《女驸马》的拍摄,黄梅戏这个散发着泥土芬芳的草根艺术才得以不断规范、完善和繁荣。

黄梅戏是物质文化遗产,遗产保护却不能是将之束之高阁,顶礼膜拜。当年,王少舫、严凤英作为黄梅戏表演艺术史上璀璨的“双子星”,深化了黄梅戏表演艺术之路,给后人诸多启示。 “作为黄梅戏这一地方剧种的代表,严凤英不仅只是一种艺术样式的呈现者,更是一位善于思考的创造者和勇于创新的智者。对于从各艺术门类及姊妹剧种中吸收来的养分,严凤英总是能够根据自身的条件、特点及黄梅戏这一剧种的特殊需要加以甄别对待、借鉴吸收。因此,纵然是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却依然形成并显示出个性鲜明的艺术特色。 ”严凤英的弟子田玉莲回忆起老师的艺术理念,至今不能忘怀。 “王少舫架起了黄梅戏与京剧之间的桥梁,他既看到黄梅戏的优势,又看到它的不足与局限:过去的黄梅戏音乐,只是‘三打七唱’,没有丝弦伴奏,这是黄梅戏发展的一种局限和束缚,他要突破它。于是他以京胡托腔,继而又与他人一起创造了黄梅戏的‘过门’音乐,这些在当时都是开拓性的创造。 ”黄梅戏艺术发展基金会的柏龙驹如此认为。

老一辈黄梅戏艺术家们深谙“艺术贵在求新”的真谛,拓宽黄梅戏题材的表现领域,深化黄梅戏表演艺术之路。他们的努力总是以突破黄梅戏局限为出发点而又以发展黄梅戏艺术为归宿。

上世纪50年代,戏曲与新兴影视相结合,扩大了戏曲传播力,《天仙配》、《女驸马》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上世纪50年代,创新黄梅戏声腔系统,为剧种树立起了标志,“任何一个剧种和隶属于这个剧种的声腔系统的形成,都有一个不断吸纳、借鉴、融会、扬弃、改造、流传、不断适应观众审美需求、艰难复杂的积累创造的过程。 ”著名黄梅戏作曲家时白林表示。来源于民间的黄梅戏,正是因为在创作、表演和推广上的不断创新进取,才使之蓬勃发展,充满生命力。 “注重原创、首创和独创,丰富黄梅戏艺术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认识现代科技发展的深刻影响,让艺术插上技术的翅膀,达到传播手段和业态的创新,这将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省黄梅戏剧院院长蒋建国说。

续写辉煌指日待

新中国成立后,黄梅戏经过十几年发展,涌现出王少舫、严凤英、丁紫臣等一大批优秀演员和《天仙配》、《新事新办》、《打猪草》等一批优秀剧目。黄梅戏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人们称之为“梅开一度”;改革开放之初,马兰、黄新德、吴琼、韩再芬等人和剧作家、作曲家密切合作,大胆创新,推出了她们主演的《女驸马》、《无事生非》和《红楼梦》等新老剧目,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较大影响,人们称之为梅开二度。当前黄梅戏作品数量和质量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欣赏需求,影响力、竞争力和市场开拓能力都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

“着重于黄梅大戏的精品创排,着重于民间艺术团体的唱红小戏。 ”近年来,《风雨丽人行》、《徽州女人》、《雷雨》等精品大戏,荣获“文华奖”、“中国艺术节大奖”等奖项,受到省内外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如何将黄梅戏演出的市场进一步扩大?如何完成黄梅戏从乡间小戏到登陆城市树品牌,再回到基层融入百姓生活的良性循环?从全国范围来看,黄梅戏演出尚未形成规模化、层次化的局面。省、市级剧团演出人才和设备相对较好,演的都是大戏。而在各县包括县内各类民间班社,因为装备差、人员缺乏和老化,能有规律地演出的相对比较少。安庆市黄梅戏会馆经理李兵介绍,黄梅戏72本小戏中,现在能够整理并演出的也就30多本。 “基层演出市场往往缺乏市场营销,编剧、演出产供销出现脱节,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为他们搭建展示和交流的的平台,指导人才培养和业务训练。 ”省文化厅市场局的胡敏对记者说。鼓励、扶持民营黄梅戏剧团的健康发展,我省首届民营黄梅戏剧团优秀剧目展演可谓意义重大。

“黄梅戏的发展,还是要从当初滋养它的土壤中汲取营养。这块土壤就是面对广大群众的市场。 ”《黄梅戏艺术》杂志执行副主编何成结这样认为。位于合肥桐城路上赤阑桥头的“天仙配茶戏楼”,从2005年4月开业以来,已经轰轰烈烈地唱了5年多黄梅戏,可谓高山打鼓,名声在外,早已成为省城特色浓郁的知名文化景点。省黄梅戏剧院的丁普生告诉记者,天仙配茶戏楼是我省最早尝试股份制的文艺表演场所,已经“唱”成了一个颇具影响力的演艺品牌。安庆市在2005年底,开始了黄梅戏院团改革:将原来市级三个黄梅戏剧团整合重组为市黄梅戏剧院一团和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同时,安庆黄梅戏会馆应运而生。安庆市文广新局的程献中告诉记者,会馆不仅成为安庆当地群众观赏黄梅戏和向外地客人展示黄梅戏艺术的窗口,最主要的功能还在于给包括安庆市在内各地黄梅戏演员搭建“练兵场”。

一位黄梅戏研究者坚定地告诉记者,我们要做的就是让黄梅戏作为一种优秀传统文化,在政府和社会的帮助下,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观众,能够实现创作、演出和演员的良性循发展,通过正在实施文化体制改革,实现黄梅戏的再度辉煌。(胡劲松、晋文婧)

各方观点

时白林(黄梅戏作曲家):

时间只留下精品,艺术只承认一流。黄梅戏从民间小戏到唱遍神州大地,其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于表演者对艺术的勇于革新、与时俱进的大胆又严谨的精神。这种精神推动了黄梅戏的不断发展。

韩再芬(黄梅戏艺术代表性传承人):

要发展黄梅艺术,就要建立“现代黄梅剧艺术体系”。这既需要舞台实践,也需要理论支撑,需要黄梅艺术的创作者与理论家共同努力探讨新传媒时代的黄梅戏艺术介入方式、黄梅戏走向现代文明的演变方式,以及黄梅戏传统所体现的东方审美特色与个性化张扬的融合等。

蒋建国(黄梅戏表演艺术家):

老一辈黄梅人奠定的基础给我们重要启示:要用人间真善美书写并诠释戏剧人生,更要以不朽的艺术灵魂创造并演绎出情贯天地的艺术人生。

何成结(《黄梅戏艺术》执行副主编):

黄梅戏的再度辉煌,必须遵行艺术的规律、市场的规律,做到科学发展。现实情况的改变需要适时推出适应发展规律的新举措。

方锡球(2006-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黄梅戏改革与传承研究》第二主持人):

将黄梅戏改革继续推向深入,必须要形成创新的动力、氛围和环境,并在政策和资金的有力支持下,开拓黄梅戏演出的新形式,培养院团闯市场的积极性。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