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于10月底开馆的“安徽·中国黄梅戏博物馆”,日前在戏曲文物征集中发现两枚铸造于1937年的铜质“安徽皖剧团演员证章”,引起戏曲界人士的高度关注。
文史专家张健初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安庆地方权威性史料中,对“皖剧”没有任何文字记载,只是一些老艺人关于黄梅戏的回忆录中,有零星关于“皖剧”的记述。黄梅戏发展的最初阶段,叫法不一,有称“采茶戏”的,有称“花鼓戏”的,也有人谓之“黄梅小调”。后来黄梅戏传至怀宁县境内,并渐渐盛行,因而又被称之为“怀腔”。民国后,黄梅戏唱进安庆城区,又有“府调”新说。1926年北伐军进入安徽后,带来了许多新思想新理念,省城文化界人士群情激昂,纷纷动议将流行于地方的“怀腔”定名为“皖剧”,“皖剧团”也在积极筹办中,但后因抗战爆发而搁浅。而一些黄梅戏研究专家认为,该证章的发现,对近年来有关黄梅戏起源的争议具有正本清源的意义。(周国庆)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