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有可能进入国际舞台的主要因素是黄梅戏声腔音乐与西方歌剧有着不少相通之处。
首先,黄梅戏声腔音乐简洁明快,优美动听,又能使观众摹仿。前几年湖北省召开的一次黄梅戏研讨会上,有位专家发言说:“黄梅戏简单、单纯、但是它是高级的单纯。”这段话比较准确的概括了黄梅戏声腔音乐的本质特征。从民歌中演化出来的黄梅戏声腔,还带着民歌的报字和行腔同时进行,叙述与抒情共处一体的个性特征:声腔的结构简单,多为对句体或四句体,便于记忆;旋律清晰优美,有浓郁的韵味,吸引人的注意;音域跨度小,旋律多为级进式前进,容易上口。只要接触几次黄梅戏的外国人就能在脑海中深深地打上记印,并能朗朗上口,因而能迅速流传。
第二,表演上没有严格的程式套路。黄梅戏虽受到传统程式美的熏陶,但更多的是受到新的艺术观念的影响,其间吸收了话剧、电影、电视等兄弟剧种写实的表演特征,注重从人物内在情感上挖掘人物思想的内核,因而表演出来的人物既有传统的美,又有时代的美,给人以真实感、现代感的享受,在表演形式和节奏上与当代生活相近似,表现的内容又广泛,既可表现古代的人物故事,又能表现当代的人物生活,这就容易为外国人接受并使用使他们产生共鸣。
第三,语言上的优势。黄梅戏的语音有大白与小白之分,小白是安庆方言,大白与普通话基本相近,在发展中逐步减少了小白的运用,而大白又有意识地向普通话靠拢,因而使黄梅戏能迅速在全国得到普及和流传。中国与外国交流的语音是以普通话为基础的,外国人学的汉语是普通话,中国人也是普通话对外进行翻译,只要稍懂汉语的就可以学习黄梅戏了。
第四,适应性强。黄梅戏的适应性是与生俱来的。其中一个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大量吸收一切可用的形式和内容。它每吸收一个有一定地域特色的成分,不仅增强自己的表现力,而且扩大了自己的领域。这种适应性使它由一个山区农民自娱自乐的表现形式形成了一个剧种,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种适应性也将使它很快适应对外交流的需要。
黄梅戏的音乐声腔与西方歌剧又有不少不同之处,主要是曲目构成的结构和调式上有很大的区别,黄梅戏具有东方民歌的特征。鲁迅说过:越有民族性的就越有世界性。在发展中有意识地使黄梅戏突出中国戏曲和中国民间音乐舞蹈的个性,那么它的世界性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了。
近年来。湖北省艺术家代表团到英国进行文化交流,联欢会上,英国艺术家主动提出要唱一段他所喜爱的中国民歌,结果唱的竟是中国的黄梅戏;艺术家代表团结束日本的访问回国时,日本朋友在机场唱一段中国歌曲送行,开口一唱,竟是中国的黄梅戏;美国的黄梅戏迷,加拿大的黄梅戏爱好者还经常在网上向中国的朋友索要黄梅戏的音乐和录像带。就连英国国际航班飞机也把黄梅戏作为最好的音乐播放。1994年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应邀参加第七届世界短剧节,首场剧目是黄梅戏的传统剧目《打猪草》、《夫妻观灯》。演出一结束,乌克兰的舆论界一片哗然,他们惊呼:“中国的歌剧太神奇了。”他们“宁可放下手中的工作,也要去看中国的歌剧。”评论、报道不断在各种杂志报刊上出现。大会组委会主席在对湖北省黄梅戏剧院的评语中说,在来自七个国家的代表团中,中国演员的表演是最出色的无与伦比的。
以上情况说明,黄梅戏不仅已经流传到了国外,而且深受东南亚、欧洲、美洲等地区广大人民的欢迎,建立了广泛的观众基础。有的甚至成立了黄梅戏剧团,如新加坡就成立了黄梅戏剧团,还聘请黄梅戏演员到他们大学中讲黄梅戏表演课,这是中国其它戏曲剧种暂时还有过的现象。
黄梅戏来源于民间,它色彩鲜明丰富,旋律优美动听,加上它的旋律简短,易记易学,决定了黄梅戏有可能在国际舞台上打开市场。
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外来文化艺术也会随之进入国内市场,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正处于一个冲突与排斥,交流与融合,传统与变异共存的阶段。这对中国传统文化是威胁,也是挑战。各个剧种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中站住脚跟,就必须以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为目标来进行改革。
黄梅戏也不例外,它虽然在国际舞台上有了一定的影响,到过不少国家,但多数是交流性的演出,而真正走向国际商业性的演出市场,还有着很大的距离。还有一条曲折的道路要走,当务之急是如下几点:
1、按照国际市场需要扩展艺术表演形式。1997年在成才中国第五届艺术节时,当时的文化部艺术局局长姚欣同志看了湖北省黄梅戏剧院的现代戏《末了情》后说:“有人说中国的歌剧是从外国引进来的,中国没有歌剧,其实中国有自己的歌剧,黄梅戏就是中国的歌剧。当然,它只能算是地方歌剧,而不能算国家歌剧,要想它成为国家级的歌剧,还必须搞出一些重量级的剧目,甚至搞出黄梅戏的交响乐来。使黄梅戏真正成为中国的歌剧。”这段话指出了黄梅戏为了适应国内更多的观众的需要,还必须扩大视野,在形式上要出新。面对国际演出市场,更必须根据国际演出市场的需要进行调整。这里试想是否把黄梅戏搞成交响乐、轻音乐、黄梅戏专场演唱会或创作出大制作、大气魄、有震撼力的剧目,去满足外国观众的需要。
2、按照国际市场的需要选择剧目内容。在选择剧目内容上,中国戏曲可以借用外国进入中国文化市场的经验。目前西方流入中国文化影视剧目很多,也形成了它们的观众群体,几点经验值得借鉴:首先是在选择题材上很有讲究。他们善于抓住观众的心理,抓住世界人民熟知的二战,越战之类的题材进行大制作。二是抓人们关心的政治题材,如美国国内的重大事件再现舞台;或是把人们存的忧患意识用故事显现出来,吸引观众;再就是抓情感题材剧目,当然这种题材不会是把观念仪在旧的时代,而是注入了时代的新观念的剧目等。他们非常注重剧目的故事性,思想性是用人物的行为体现出来的,使人感到有一定的真实性,因而有了一定的观众。我们的剧目要走进国际市场,必须在题材内容上进行研究,搞出自己的特色来。黄梅戏能否引进一些外国名剧进行改编演出?创作一批以国际事件为背景的剧目进行演出。同时把发生在中国的事件为背景,创作批情感剧目对外演出,让外国人了解中国人民的民风、民俗、民情。
3、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对现有的表演体制进行改革。黄梅戏虽然与其它古老剧种相比时代性是很强的了,但是在表演上仍然存在着一些脱离时代的程式和内容。黄梅戏向何处发展,要从国际市场这个大局上看,黄梅戏应该在保持自己声腔音乐的基础上,更多的向歌的方向发展,说干脆一点,就是要形成中国的地方歌剧。
4、力求适应国外语言需要。黄梅戏是舞台剧目,在对外演出时是不可能进行现场翻译的,最好是我们的演员要学会外语,用外语演唱黄梅戏,直接对外进行交流了。当然,这还要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目前的可能进是用普通话作为舞台语音,让外国人便于翻译。
中国进入世贸,对于中国的戏曲艺术来说是一柄双刃剑,一些剧种可能会受到这把剑的威胁,并被它伤害,而有些剧种则可以以它为武器,去进行发展开拓。艺术界所有的同仁应该团结起来,共同努力,紧紧抓住机遇,发挥自己的优势,适应这个巨大的变革,在变革中求生存,求发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