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晚,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场掌声迭起。安徽省池州市黄梅戏剧团奉献的新编大型黄梅戏《魂断杏花村》,令首都观众享受了一次“黄梅戏大餐”。
该剧以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出任池州刺史的史实为经,以杜牧的诗、酒、情为纬,以《清明》诗创作和池州杏花村为背景,再现了“千古风流”杜牧的精神风采。该剧曾在2003
年荣获第七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金奖,这次作为该戏剧节的优秀剧目,应文化部和中国戏曲协会等单位的邀请,赴京作汇报演出。
随团进京的池州市副市长刘国庆说,这次黄梅戏进京有两项任务,一是参加汇报演出,二是为剧团走向市场,为下阶段的文化体制改革探路。
池州是个老城,自公元621年设立州府建制以来,已有1380多年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刘国庆说,这里的文化有三个特点
一是诗。自唐宋以来,在池州留下诗文墨迹的大家有李白、杜牧、苏轼、白居易、岳飞、李清照等等,描写池州的诗有1000多首,其中杜牧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更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二是戏。除了黄梅戏、青阳腔,池州是中国的傩戏之乡。傩,源于原始社会的逐疫,甲骨文中即有记载,是一种又舞又唱驱赶疫鬼的祭祀。贵池民间素有“无傩不成村”的说法。三是佛。池州境内的九华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游佛山、礼佛事、品佛茶,已成为佛教文化的时尚。
池州又是个新市,撤地建市才3年。市委市政府对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非常重视。建市之初就提出了对古文化进行抢救、挖掘、整理、保护的方针,尤其是被视为“活化石”的傩文化,1960年代后期曾一度匿迹。这几年建立了傩文化保护区;组成市、区、乡、村四级傩文化传承保护网等等。
刘国庆强调,抢救、挖掘、整理、保护古文化是为了利用。以黄梅戏为例,几年前,池州黄梅戏剧团面临解散。建市后,市委市政府在资金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拿出20万元,编排了《魂断杏花村》,使剧团有戏可演。今年市里又投资新建了小剧场,为剧团走向市场提供了平台。去年让剧团亮相戏剧节,今年又进京演出,都是为了提高剧团知名度,为走向市场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地域文化的繁荣,又增强了池州的吸引力。今年上半年到池州的游人比2002年同期增加了60%多。
她说,文化体制改革,要结合文艺团体的实际情况,要将他们逐步引入市场,不能搞一刀切,也不能一蹴而就。对文艺团体来讲,体制改革的关键是观念改革,就要看演员能不能放下架子,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池州市石台县黄梅戏剧团面向市场,长年在外演出,表明黄梅戏是有市场的。(记者
方祥生)
来源:人民网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