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过严凤英演的《天仙配》,记者一直以为黄梅戏的发源地在安庆,百度也这么说。这次来黄梅采访才知道,自己误会了。这里的主人告诉记者,黄梅戏起源在黄梅,发展于安庆,由于安庆发展的好,本来是黄梅的黄梅戏便成了安庆的黄梅戏。后来记者看了25集电视连续剧《黄梅戏宗师传奇》更清楚了黄梅戏的发源、发展脉络。
吃完晚饭后,在黄梅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吴志雄的陪同下,记者来到黄梅戏会馆,听吴副部长介绍,这个会馆一年三百六十天,几乎每天都有演出,演员都是黄梅的一些黄梅戏爱好者,听众也是黄梅县一些黄梅戏迷。
当晚,我们在会馆里欣赏了当地戏迷演唱的黄梅戏《打猪草》、《天仙配》、《女驸马》等尽人皆知的黄梅戏片段。在这里记者听的、看的,都是原汁原味的黄梅戏。
会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黄梅戏最早起源于与安徽交界的湖北省黄梅县的采茶民歌。 这里盛产茶叶,每年谷雨前后,成群结队的青年男女,边采茶边编唱民歌,俗称黄梅采茶调。清代乾隆年间,黄梅县遭受水灾,灾民外出逃荒,靠卖唱谋生,采茶调遂一路传播进入毗邻的安庆府宿松、望江、怀宁等县。简单通俗的采茶调逐渐吸收了安庆民歌和民间音乐的艺术营养,与“花鼓”、“花灯”等民间艺术相结合,借鉴徽剧的表演艺术,运用安庆柔和易懂的方音讲唱,加上受到当地民俗风情的影响,到清朝道光年间,终于脱胎换骨形成了一种新的载歌载舞的艺术表演形式,成为一种独具安庆地方特色的民间戏种——黄梅调,亦称黄梅戏,并迅速在安庆各地流行。所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的“黄梅戏”一栏中,湖北省黄梅县和安徽省安庆市均榜上有名。
在记者看来,无论是黄梅还是安庆占有“黄梅戏发源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一台具有影响力的黄梅戏。安庆不是靠“发源地”出名的,而是靠《天仙配》出名的。一段“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的唱词传遍海内外,这在中国戏曲史上是少有的。《天仙配》虽然已经成了一台老戏,但在今天的卡拉OK厅里仍然飘荡着七仙女和董永的声音。可以说安庆是靠一台《天仙配》来坐天下的。我们黄梅为什么不在原创上寻找突破口呢?我们不需步《天仙配》的后尘,我们可以发挥黄梅的禅宗文化优势,创作一台有影响力的黄梅戏,让人们在黄梅戏中了解禅宗,由此掌握禅宗智慧。日本的动画片《聪明的一休》轰动全球,其实,历史上的“一休”本人的所作所为说穿了也是跟中国禅宗的那些狂僧学的,动画片里的那些禅门公案在《五灯会元》《古尊宿语录》《祖堂集》等佛教文献里多有记载。
在登五祖禅寺时,记者得知这样一个佛教故事:小和尚看山看水,山是山,水是水;二十年以后,中和尚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过二十年,老和尚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同样的道理,我们创作的黄梅禅宗戏,让观众初看时,看戏是戏(黄梅戏),然后再看时,看戏不是戏(是禅),再然后看时,看戏还是戏(戏中有禅,禅中有戏)。如果黄梅的黄梅戏能让人达到这种境界,黄梅的黄梅戏一定会影响世界。
据吴志雄介绍,黄梅创作和改编演出了《於老四与张二女》、《邢绣娘》、《离巢凤》、《守护真情》、《兑现》、《奴才大青天》等一大批优秀剧目,参加省以上重大演出和比赛64次,获国际奖1项、国家奖4项、省级奖158项。另外,为服务招商引资,县戏剧院备下多套节目,并在广东、上海、浙江、北京等地演出40多场,引资4亿多元。舞台在外唱大戏,家里锣鼓不停息。“一去二三里,村村湾湾都有戏。”黄梅戏已经融入了黄梅人的日常生活,无论婚丧嫁娶,主人都会请戏班子唱戏助兴。像这样的民间剧团,全县有100多个。如果将禅融入戏曲中,让人们把看戏听戏视为一种修炼——通过看戏听戏,把一腔烦恼都清除掉,剩下的就是空,如果把黄梅戏融进景区,在景区赏景之后,看一场《天仙配》,听一段“树上的鸟儿成双对……”那就是一种禅的感觉。
记者正听黄梅戏听得起劲时,会馆主人送来一杯温馨的茶水:请喝一杯黄梅禅茶。
“何谓黄梅茶?”记者问。主人告诉记者,黄梅禅茶,就是产于四祖寺、五祖寺北面雾海云瀑的紫云山中的茶。这里群峰兀立,松竹苍翠,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其茶园全部分布在海拔800至1200余米的云雾深处,是历代贡茶和禅茶的重要产地。中唐茶圣陆羽于公元747年实地察访了黄梅禅茶产地,对当地的茶事茶俗进行考察,并载入了他的名著《茶经·八之出》中:“蕲州茶生黄梅山谷。”黄梅茶质优胜,汁浓香醇,是历代禅师坐禅、待客必备之饮品,因茶源于古代老祖、四祖、五祖寺中禅人所采煮的山茶,故曰“黄梅禅茶”。
在会馆里看黄梅戏,喝黄梅禅茶,这可是一种最好的修禅之道,如果把这种会馆变成黄梅戏禅茶馆,在全县普及,让游过寺庙的客人,来到茶馆喝几杯禅茶,听几段黄梅戏,那的确是一种“超凡脱俗”的享受。
有人说,黄梅县的历史辉煌得益于两个不同寻常的发源地,一个是佛教禅宗的发源地,一个是黄梅戏的发源地。这两个发源地前者为“静”后者为“动”。所谓“静”,是指山间风景如画没有闹市的喧嚣,正好适于僧人参禅打坐修行,创建佛教法理;所谓“动”,是指黄梅戏的念、打、唱,其实,对游客来讲,听戏也是静,因为他在听戏时,心中的一切都放下了,所以心处于一种平静状态,动只是舞台上的演员在动。
离开会馆,记者想起了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的一句话:“中国的禅宗无不出自黄梅。”如果黄梅戏与禅宗文化实现珠璧联合,黄梅人不仅能通过黄梅戏弘扬真善美,为构建和谐社会出一份力,而且还可以把它打造成为类似《印象云南》《印象刘三姐》的黄梅特产,让来黄梅旅游参佛的游客,通过观看黄梅戏来了解黄梅厚重的禅宗文化。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