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湖北黄梅说”,现任《黄梅戏艺术》杂志执行副主编何成结也提出异议。
“‘湖北黄梅说’是王兆乾提出的,后人基本沿用他的说法,但在王兆乾的《黄梅戏音乐》一书中,证据显然不足。”何成结说,王兆乾生前,他曾多次就这个问题与王兆乾交流,并提出了三点疑问:一是,“黄梅戏”前身“黄梅调”,不是艺人们自己冠名的,直到解放前夕,没有一个艺人称自己唱的是“黄梅调”;二是,王兆乾在著书中称有很多逃水荒的艺人来到安庆,但是他们能否改变安庆本地的音乐基因是值得怀疑的,而且,至今也没看到有记载称湖北艺人在安庆收徒、传艺、甚至参与戏班组建,既然是源头,就应该有传承关系,为何没有留下记载?三是,湖北上世纪80年代提出“把黄梅戏请回娘家”,在论证起源时参考的却是王兆乾、陆洪非的著作。
何成结的这三点疑问,也同样问倒了王兆乾。他向何成结表示,1953年调查这项工作时他只有21岁,在深层研究时缺乏理性的思考。为了弄清黄梅戏起源问题,王兆乾将自己1953年考察黄梅戏的一段日记交给了何成结。
王兆乾日记记的是1953年11月14日到26日在湖北采访的情况,何成结仔细研究后发现,当年王兆乾在湖北探源时主观性很强,且依据的是当时流传的采茶调,何成结认为用这种已经成形的音乐形式作为源头考察并不准确,且“黄梅县”与安庆交界,音乐上有相通之处很自然,并不能据此来判定源头。
在提出质疑的同时,何成结也亮明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黄梅戏的名称是早期安庆城府里的士大夫阶层,对农村草台艺人的一种蔑称。讥讽黄梅戏艺人的形象和生存方式就像黄梅县讨饭的一样,“黄梅”是带有侮辱性的名称,与从黄梅县传入根本没有关系。
何成结认为,过去的皖河流域是经济文化流通的重要的动脉,黄梅戏正是沿着皖河,以怀宁、潜山、望江、太湖四个县为中心,发展形成的一种皖河文化。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