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83 年进入枞阳黄梅戏团,一直从事打击乐工作。一九八七年至今,担任乐队司鼓工作。现已27个春秋,经过多年的演出实践和不断学习,使自己对打击乐有了深刻认识和浓厚感情。“打锣”咋一听,这还有什么学问,无非是轻重缓急、渲染情节、制造气氛、吸引观众罢了。其实是误区,确有学问,钻进去奥妙无穷,就基本功而言,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没有过硬的基本功和一定的音乐修养很难协调一致演奏各种锣鼓点子。下面就黄梅戏打击乐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诚望专家,不吝指导为感。 黄梅戏来自民间,曲调丰富,唱腔优美朴实,生活气息浓郁,具有独特和鲜明特色。黄梅戏的打击乐也同样具有节奏鲜明,音响和音色的变化,充分的丰富了地方风味,并因其与唱腔、表演和舞蹈的配合默契而成为黄梅戏风格特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梅戏打击乐是随着戏剧形式发展而发展的,旧时草台班“三打七唱”的演奏方式,即由三人演奏打击乐并参加帮腔,乐器分工是;堂鼓一人兼奏竹根和钹,坐草台正中,小锣一人,坐上场门外内侧,大锣(又名“筛金”)一人,站在上场门外外侧,到20世纪30年代,伴奏除打击乐外,又尝试用京胡托腔,后来还有人用二胡伴奏,这种演奏方式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由高胡作为主奏乐器的形式才被逐渐固定下来。如此同时打击乐也随之吸收各剧种之长,加上黄梅戏自身锣鼓,形成一套较完整的黄梅戏打击乐体系。从而,那健康、朴实、乡土味很浓的“锣鼓点”及演奏形式,就如鱼得水,使黄梅戏打击乐得到了丰富。
黄梅戏虽因形式活泼,风格清新而为广大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戏剧艺术,既有与其他戏剧艺术共同的地方又有不同之处。真是有其特殊的表现手段,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戏剧风格特色,打击乐正是有着统一、协调的风格特色,才能和声腔、语言等一样,颇能显示出黄梅戏自己的风格特色。
打击乐继承与发展是摆在黄梅戏音乐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传统必须要继承,因为打击乐不仅能以明快清晰的节奏配合演员形体动作,达到紧密融合,天衣无缝,使观众视觉美感,因打击乐的衬托而更浓更强,打击乐还能丰富、变化的锣鼓点子表现角色感情,使其内心活动得到听觉上的传达与补充,从而拨动观众心弦,这些都是一般戏曲管弦乐难以替代的特殊功能。轻视甚至否定打击乐的功能与价值,有些人认为打击乐器是落后的乐器、是噪音,这种认识的产生乃因对戏曲风格特色缺乏深刻的理解。众所周知,戏曲无论从表演、歌唱、语言、形体动作都离不开打击乐,不论什么剧种能否成功的运用戏曲打击乐来表现舞台戏剧冲突,烘托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都是至关重要。如:折子戏“扈家庄”,其实演员唱腔很少,主要通过一系列形体动作,以及念白和舞蹈动作来赢得人们的喜爱。不管是唱功为主,还是武打为主,戏曲深层结构不可忽视,文戏主要以吹、弹、拨、拉串场;而武戏则主要靠打击乐(板鼓、大锣、小锣、铙钹)来组织,使剧情活灵活现,呈现在观众面前。戏曲打击乐锣鼓三类,大锣与小锣两类,铙钹一类只是在特殊的情况下才使用,如:<<女驸马>>状元府一场,冯素珍念白:帽—插—冠—花,铙钹独奏。大锣、小锣更为常见,大至亮相、小至整冠、甩袖,念白更是具有强烈的音乐性,它不仅需要打击乐来烘托感情,而且还起到衔接与连贯的作用。
在戏曲音乐中,无论是表演还是唱腔,都与打击乐密不可分,俗话说“一台锣鼓半台戏”,可见打击乐在戏曲中的重要位置,在很多地方,很大程度上它弥补了戏曲管弦乐中表现能力的不足,鼓点标明节拍,这是板腔体音乐所必需的,也是有特征,无需多述,而在节奏方面,鼓点除了掌握快慢之外,还以极为丰富的变化打出了各种不同的节奏型,它支持了旋律,使唱腔及过门的个性更加鲜明,因而丰富了旋律的表现力。如:曲牌、哭介、平词锣、六槌、四槌、二槌等。这一点是戏曲打击乐的特点之一。但是,过分夸大了打击乐的功能,那就偏离了舞台综合艺术性,从戏曲演出局部来看,只能在某一处表演,某一段唱腔之前,打击乐的演奏可以起到激发演员感情的作用,不能处处都伴以锣鼓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这样必然喧宾夺主,锣鼓掩盖了演唱。称不上完整戏剧艺术,为此,舞台艺术离不开综合艺术,打击乐并非万能,关键突出一个“伴”字。所以,黄梅戏打击乐要出新,这是振兴黄梅戏的必然要求,是时代摆在我们这一代戏曲工作者面前的重担,要担起这重担,这必须脚踏实地去研究、去尝试、去探索、去追求。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