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看到12月13日《新安晚报》载文称,《黄梅戏发源地当属宿松》。文中讲到在“安徽人文讲坛”上,安徽省艺术研究所王长安先生提出了“黄梅戏是地地道道的安徽本土剧种”的观点及廖理南同志列举的在黄梅戏发展历史上宿松十多个“第一”的材料,十分赞同,但觉得言犹未尽。今年元月又读到朱来常先生发表在《安庆广播电视》(2008年第一期)的“黄梅戏起源地争论引起的思考”一文。此文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黄梅戏起源地五大版本之争的缘由,导致“黄梅戏”的起源地是安徽(宿松)还是湖北(黄梅)之争,一直没有定论(后又陆续读到该报的有关文章)。笔者认为,其争论焦点恰恰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对“黄梅”二字的释义,以致产生了许多误区且都归责于文史资料不全。因此便形成一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据的状态。对此,笔者认为:第一,朱来常先生介绍(总结)的五种版本的证据多少有些牵强附会,有试图对号入座之嫌,又有人云亦云,不合事实张冠李戴之弊,更没有深入调查,尊重历史实事。安徽(宿松)说虽证据多一点,其重点也没有完全突显出来。第二,文史资料缺乏是必然的,但不能以此来移花接木。现代人可能不知道,古代对唱戏人称作戏子,属三教九流之列,谁去记述?当时如有哪个富豪家子弟学唱戏或与“戏子”交密是犯大忌的,谓之有失体统,是不肖子孙。我查看过不少族谱,凡做官为将者或文人学士其族谱上均有详载,从未见三教九流之演戏人有丁点记述。
因此,本文拟从实际出发,就“‘黄梅戏’名称的来历”、“黄梅戏起源地在宿松的理由”和“黄梅戏的起源和流传过程”等,实事求是地作一些阐述,试图解开这个症结,并企盼得到有关专家学者的求证。
一、消除最大误区,弄清“黄梅戏”名称的来历
(一)“黄梅”是一个名词,可作时序名称,也可作地域名称。“黄梅”二字在黄梅戏中的寓意是什么,绝不能按一般常规专指地域名称,好象源于上海的剧种叫沪剧,源于绍兴的戏叫绍兴戏,还有庐剧、川剧……以此主观推定黄梅戏一定是黄梅县的,非也!其实,黄梅戏是安徽省宿松县佐坝地区流行很久的一种曲调叫黄梅调,后来是1921年版的《宿松县志》正式命名为黄梅戏(与采茶戏合唱叫黄梅采茶戏)。
黄梅调的来由是,很久以前当地在每年农历四、五月的霉雨季节(后统称黄梅季节)农民在田间劳作时唱的一种曲调,且多为对唱形式,称之为“唱黄霉”,因此季节雨水多,其家中物件容易上霉,称之为霉雨季节,因霉字有不吉祥之意,并且此季节正好是梅子成熟的季节,逐渐称为梅雨季节或黄梅季节(上霉的物件多呈黄色故称黄梅季节)。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