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黄梅戏《徽州女人》,对比之前看过的吕剧《红雪》,感触良多。这两出戏的题材极其相似,通过封建社会女人的遭遇,透视旧社会女性被压迫的悲惨命运。《徽州女人》的故事情节追溯了女主角的一生,《红雪》则截取了不同朝代,不同经历的三个故事,塑造了性格迥异但命运相似的三个女人。两出戏的题材和风格极其相似,但是所取得的成就却是截然相反,尽管对《徽州女人》的评价褒贬不一,争议不断,但毋庸置疑这出戏成就了韩再芬,使其声名大噪,凭借此戏,她一举夺得了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和文华奖,迄今已经演出了几百场,相比之下,《红雪》却惨淡了很多。除了因其新颖的创作风格和别致的导演手法在吕剧界引起了一阵不大不小的轰动之外,就像一阵风刮过之后,似乎并没有留下什么。这究竟是为什么?难道主演史萍的表演不够完美吗?我不这样认为,史萍曾作为山东省滨州市吕剧团的主演,“故乡派”吕剧的代表人物,无论从唱腔上、表演上和形象上,都称得上是一位出色的演员,吕剧《红雪》作为其艺术巅峰时期的作品,凝聚了她大量的心血,平心而论,《红雪》因为同时讲述了三个女人的三段不同的命运,唱腔的难度、表演的张力都远比《徽州女人》要大得多,滨州市吕剧秉着十年磨一剑的精神,这出戏排练了三年才立上舞台,当年在省艺节上一炮打响,囊括了当年的多项大奖。

细细想来,以下几点原因应该是能站得住脚的:首先,演员的名气对于一出戏的成败关系很大,虽然史萍在吕剧界颇有声望,可是仅限于省内,而韩再芬却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凭借其在几部电视剧中表演,迅速在全国走红,平心而论,现在看来当时韩再芬的表演很不成熟,甚至有几分稚气,但是她却抓住了这次机会,在那个文化娱乐相对匮乏的年代,通过电视媒体提高了她以及黄梅戏在全国的知名度,这为她以后的成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在她推出自己的新作时,观众和媒体都会聚焦于她,这对于这出戏的宣传和进一步打磨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其次,随着演员和剧种知名度的提高,身边会聚集一大批知名导演及其他创作人员,“一个好汉三个帮”,而一枝独秀是成不了大器的,《徽州女人》的创作队伍是很强大的,光作曲就有四人,整出戏的创作队伍及投入是非常庞大的,而《红雪》的创作虽然也是追求强强联合,但是相比之下,却逊色了很多,单从舞美、服装及给史萍配戏的演员等方面来看,这些方面的相对薄弱也在无形之中影响了整出戏的质量;第三,凡是精品剧目一定是面向市场,经得住市场的考验的,《徽州女人》迄今已经演出了几百场,通过演出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努力提高,而《红雪》的演出场次却恐怕不及人家的零头,不难理解这么一出大制作、高成本的戏制作出来就是冲着获奖去的,这种急功近利的创作初衷也进一步制约了这出戏向精品剧目的靠拢,这样一出还有着进一步提升空间的好戏在取得一点成绩之后就被封存起来,实在是太可惜了。最近在网上看到一则信息,吕剧《红雪》已经被移植为广东粤剧,心中喜忧参半……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