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经典——三朵“牡丹”《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
各个时期、不同演员演出的版本我几乎都看过,只是觉得经典剧目在各个剧种都是一样的,当然是老的好,从唱词、念白到表演都是增之一分则过,减之一分则弱,所以非常不喜欢现在所谓的重新打造经典,要么枝节旁蔓地添加,要么大刀阔斧地删节,其实那些经典剧目取胜的原因并不是故事情节的复杂曲折,而是蕴含在中间的绝妙表演唱腔,值得欣赏。年轻演员们急功近利的心思很重,总是觉得应该演新戏,而新戏又往往是重于情节,演员就是编剧、导演、唱腔设计者手中的一个棋子,自己创造的空间太少,而有主动创造动力的年轻演员就更少,所以我盼望黄梅戏年轻演员们能够积极地主动地加入到创作,尤其是唱腔创作中去,不见得一次成功,慢慢磨炼就好。
《天仙配》:严凤英、王少舫电影版是经典;其后我以为吴亚玲、黄新德配像版很好,吴亚玲的七仙女是很活泼的形象,不过印象中她和马兰都少演这部戏,很奇怪;陈小芳因为嗓音酷似严凤英而成名,她演唱的“槐荫分别”我觉得无人出其右;韩再芬不是科班出身而纯粹演戏成名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她的戏少程式拘束,天然,但是不喜欢电视剧,又拖沓又散,倒是有一次戏曲晚会上她和熊辰龙的“路遇”不错;吴琼的上次已经说过了;此外,周莉、李文、周源源都有演,印象不深。
《女驸马》:严凤英、王少舫电影版是经典;马兰的配像版和演出版还都是不错的,马兰不宗“严派”唱腔,但是味道很浓,感情真挚,是现在的年轻演员比不上的;韩再芬的电视剧版在情节上有所改动,并且加入了“出走途中”一场,而舞台版也一样,戏剧感是强了一点,不过毫无必要;吴琼的上次也说过了;此外就是李文、孙娟等的演出,唉,尤其是这几次看孙娟的,惨不忍睹。
《牛郎织女》:严凤英、王少舫电影版是经典,而且这又是一部从未在舞台演出直接拍成电影的戏,但是就表演和唱腔水平来说,我觉得是比前两部更为出色的,同是仙女身份,严凤英所表现出来的“七仙女”和“织女”就完全不一样,后者始终带着淡淡的哀愁,很美的,我把这本电影连环画做成了电子图书;其后好象没有在舞台上再看到过,没人演呢,奇怪?!
黄梅的优势——小戏
黄梅戏和一大批地方剧种,象各地花鼓戏等,因为发源于民间,扎根于民间,都拥有一大批短小精致,妙趣横生、充满生活气息的小戏,特别注意,不是折子戏噢,我觉得就像电视小品一样也是很受观众欢迎的,严凤英及以上老一辈的艺术家留下了诸如《打猪草》、《夫妻观灯》、《补背褡》等等优秀的小戏,一直传唱到如今,而不知道从何时起,这个小戏创作似乎断档了,也许编剧不屑于写这样的小戏了,演出当中几乎见不到完整的小戏,真的太可惜了,几年前韩再芬在北京演出《女驸马》时,还带来了一台小戏专场,有《打豆腐》、《打猪草》、《游春》、《戏牡丹》等等,我很喜欢,曾经发过几张照片。只是觉得,这是黄梅戏的优势,丢掉太可惜。
(文刃)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