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梅戏舞台剧《斛擂》到黄梅戏电影《生死擂》
草青
《斛擂》作于1994年,当时文革拨乱反正后文坛倡导本土文化,暗合了我写地域题材的夙愿。为此,我进行了一系列走访和考察,特别是一次回家乡寻访到一只计量稻米的斛,一下子调动了儿时农村五谷登场、腊月做米的斛稻斛米的记忆。联想起当年芜湖米市的峥嵘岁月,一个反映米市风云的中心故事———对戏而言为戏核———斛擂,便渐次凸现出来,它便也成了该剧剧名:《斛擂》。
《斛擂》以十九世纪末叶震惊海内外反帝斗争的“芜湖教案”为背景,通过米市最具行业特色的斛行斛主,反对英帝国驻芜湖领事馆为操纵斛行、控制米市策划的比斛打擂,在主人翁被害身亡后其妻继夫打擂,并在艰难曲折中取得胜利所进行的壮烈抗争,展现芜湖人民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
该剧文学本,1996年在国家《剧本》月刊2月号发表,1997年芜湖市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以黄梅戏联袂排演,相继参加省第五届艺术节和黄梅戏艺术年展演,被誉为“米市风云录,爱国正气歌”,荣获编剧、表演、舞美、道具和优秀组织奖,以及“优秀剧目奖”和省“五个一工程奖”。
1999年11月应文化部邀请,晋京于“长安大戏院”献演三场,反响强烈,赢得首都各界的广泛好评和热情赞誉。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的专家研讨会上,一致认为该剧“从内容到形式是黄梅戏的一次突破和创新”、“黄梅戏的又一经典之作”,被誉为黄梅戏“梅开三度的代表作”。演出期间,自《人民日报》始,从中央到省市数十家媒体和报刊,纷纷播发报道和评论,中央电视台全程录像转播。该剧排演后演出近百场之多,
2001年,安徽省人民政府给予《斛擂》“繁荣黄梅戏艺术事业贡献奖”,并颁发了铜牌。
《斛擂》就演出剧本而言,有发表本和修订本两个版本,
就演出阵营而言,又有三次的三个版本。三个版本,
第一次,1997年参加省第五届艺术节展演的为发表本,导演:卞敬荣;主演者:王俊兰、俞高潮等;
第二次,1998年参加省黄梅戏艺术年展演为修订本,导演:金桐(一级导演,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主任)、主演者杨俊(湖北省黄梅剧院院长)、陈福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编导)等;
第三次,1999年应邀晋京献演为修订本,导演:金桐,主演者:杨俊、张辉(湖北省黄梅剧院一级演员,黄梅戏表演金奖得主)等。
修订本是在首次演出中,听取了诸多方面的意见,从舞台出发,在原剧的基础上对人物关系和情节走向作了诸多的变动和整饬,发表本着重塑造米市中徽商经营之道的君子之风,修订本则较为着重于演出效果及其政治意义。
修订本先后修改十一次,主要是一、二、三稿,其余属于加工修饰和完善,期间,文化局职能部门和领导组织主创人员,广泛听取省、市直至文化部专家、领导意见,集思广益,精益求精。
就演出操作而言,大胆地采取了外请的举措,特别是进京演出,邀请国内一流戏剧艺术人才,群英荟萃,开启了芜湖创新戏剧艺术新路径,显示出发展繁荣文化的胆识与魄力。此间,市文化局将《斛擂》作为局文化工程的“重中之重”,倾情打造。市政府十分重视,两度将《斛擂》写进市政府的工作报告之中。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有关领导和市领导亦亲赴北京看望指导。《斛擂》进京,享誉京城,演出前的新闻发布会,向20余家海内外主流媒体介绍了芜湖,宣传了芜湖,有力地促进芜湖的改革开放。
电影《生死擂》
1999年《斛擂》载誉归来,2000年安徽省委宣传部向国家广电部申报并获批准,《斛擂》列入电影拍摄计划。于是,根据本人黄梅戏舞台剧《斛擂》移植改编,安徽省委宣传部、芜湖市委市政府、安徽电视台和安徽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2001年,摄制组于芜湖开机,先后于滴翠轩、天主教堂、赭山广济寺、采石太白楼及巢湖中庙等地实景拍摄后,前往浙江横店完成内景拍摄,几经斟酌之后,电影更名为《生死擂》。《生死擂》的主创阵营更是名英荟萃,蔚为壮观:
改编移植:金芝、草青;
作曲:时白林、尚廷文、庄润深;
导演:王好为(北影国家一级导演,)、李晨声;
摄影:李晨声(北影国家一级摄影师,);
主演:韩再芬(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华表奖得主)、黄新德(省黄梅剧院国家一级演员)、董诚(省徽剧团国家一级演员)、陈小成(省黄梅剧院国家一级演员)、蒋建国(省黄梅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等。
《生死擂》经过电影艺术再创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为传统戏曲程式和现代电影蒙太奇巧妙结合提供了新鲜有益的经验,是新世纪之初电影的精品力作。
先后斩获:
安徽省政府“繁荣黄梅戏事业突出贡献奖”、
安徽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和
中国电影年度“十佳影片奖”、
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奖”、
中国电影“华表奖”,
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从而填补了建国以来我省我市电影上述的空白。
《生死擂》继舞台剧《斛擂》,通过银屏以芜湖米市为载体,充分彰显芜湖人民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将芜湖推向全国,特别是中宣部将其作为国庆献礼片在全国展映,极大地提升了芜湖城市的知名度。
改革开放的惠风,吹开了芜湖文化战线的春天,作为省辖市,芜湖二十年不到连续打造原创三台剧目应邀进京,享誉京都,并原创拍摄了我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的黄梅戏电影,创全省文化业绩之最,是江城芜湖文化界的辉煌与鼎盛。“三台戏剧进首都,一部电影誉京城”,至今仍为许多人所津津乐道。作为亲身参与这一辉煌业绩的创造的编剧草青先生,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十分自豪和欣慰地为我们讲述了这些幕后事。(节选自《大江晚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