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可以用文字书写,也可以由声音和图像记载,一部有着声音和图像的历史让我们把历史领略得更加生动精彩。以此考量,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广播文艺中心旗下的《星期戏曲广播会》算得一个生动的戏曲历史记录者和创造者。
从1983年元月诞生至今,《星期戏曲广播会》已经整整走过了25年的历程。相对漫漫的历史长河、相对数百年的戏曲历史,25年真的不算什么,但因为它的执著、因为它的积累,我们得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和听到这一段历史,这就是它的价值。4月11日在徐汇艺术馆揭幕的"璀璨印迹--《星期戏曲广播会》图片展"让我们有机会重温一段鲜活的历史,感受几代电台戏曲编辑弘扬戏曲艺术的努力和追求。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正值改革开放、文化复苏之时,戏曲舞台生机勃勃,老艺术家重登舞台,戏曲新人破土冒尖,各地剧团竟演上海,新戏汇演层出不穷。《星期戏曲广播会》开办之初,以"荟萃名角、选唱精华"为特色,轮番邀请沪上各剧种、各剧团名家新秀登场,坚强的阵容、整齐的行当、众多的流派、精妙的演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成为那个时代戏曲舞台难能可贵的记录者。如今,许多名家已经作古,有的虽然健在,但已无法登台表演,他们当时留下的声音和图像都成了弥足珍贵的资料,成为广大戏迷久久的追忆和回味。同时,〈星期戏曲广播会〉也记录了一代舞台中坚艺术巅峰期的风采,见证了一代戏曲新人的成长轨迹;它也是那个时代振兴戏曲有力的鼓舞者,它将大量的戏曲新作、幕后英雄推到台前,为戏曲的繁荣和振兴做了大量实际而有影响的工作,而它主办的200期庆典、300期"中国戏曲博览展演暨研讨活动"、国际相声交流演播等大型活动更是成就了一个又一个演艺盛事。
这次图片展共展出90幅照片,分为"钩沉撷粹"、"开拓创新"、"别样风采"、"演艺盛事"、"新的起点"五个部分,记录了《星期戏曲广播会》的一些精彩瞬间,其中不乏珍贵难忘的镜头:
1989年10月,《星期戏曲广播会》200期庆典,邀请全国500多位戏曲工作者参加, 88岁高龄的俞振飞和70岁的张君秋演唱《贩马记》,是为两人合作的绝唱,之后,他俩再也没有等过舞台。摄影展同时还展出了马金凤、陈书舫、马泰、梅兰珍、王彬彬、徐玉兰、王文娟、筱文艳等豫剧、川剧、评剧、锡剧、越剧、淮剧等艺术家在200庆典上的绝代风采。
大家都知道尚长荣从《曹操与杨修》开始与上海京剧院的合作,可大家也许并不知道,正是《星期戏曲广播会》为他与上海牵了线。1983年6月,他应上海电台、上海电视台的邀请,参加《星戏会》第40期"著名中年京剧演员交流汇演",这一次演出让他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观众的热情,感受到上海浓烈的文化氛围。这样的氛围难得,更是难忘。于是,在拿到《曹操与杨修》本子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上海。在图片展中,你能看到当年尚长荣与王梦云合作演唱《李逵探母》的剧照,还有参加交流演出的艾世菊、叶少兰、张学津、李长春、孙毓敏、刘异龙等名家的剧照。
1983年1月30日,第3期"静安越剧团演唱专场"首度从电台大播间移师大众剧场,戚雅仙、毕春芳携中青年三代演员同台献艺,并特邀辍唱多年的尹桂芳联袂登场,戏迷们不顾严寒,通宵排队购票。图片展中观众能看到尹桂芳与戚雅仙、毕春芳演出结束的合影。
"沪剧回娘家"是《星期戏曲广播会》与上海沪剧院共同举办的活动,它持续十年,足迹遍及上海市郊各区县,受到广大沪剧观众的热烈欢迎,至今仍为人们所怀想。图片展收录了"沪剧回娘家"的一些珍贵照片,其中一幅拍于1983年的"全家福",可以清晰地看到筱文滨、丁是娥、汪秀英、解洪元、邵滨孙、石筱英、王盘声、杨飞飞、赵春芳、丁国斌的身影,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离我们而去,不由人看相思人、思绪万千。
图片展上,你还能看到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吕瑞英、侯宝林、骆玉笙、刘兰芳、梅葆玖、杨华生等艺术家的身影,还蔡正仁、张静娴、梁谷音、刘异龙、张洵澎、蒋云仙、陈希安、余红仙、赵志刚、钱惠丽、马莉莉、茅善玉、黄永生、马季、姜昆、唐杰忠、王汝刚、钱程、黄新德、马兰、沈铁梅、高闯、梁伟平、邱玲等各地戏曲名家的影像。
90幅照片,相对于四分一世纪的历程、730多场的演出,也许只是沧海一粟,但透过这些璀璨印迹,我们有理由期待《星期戏曲广播会》更星光璀璨的明天。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