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广润

上海沪剧院的《邓世昌》是为纪念甲午海战120年推出的新作。这一题材自上世纪60年代起就有多种艺术形式多次表现过。电影《甲午风云》、话剧《甲午海战》都曾是脍炙人口之作,沪剧当年也演过《甲午海战》。按说,这算得上是个老题材了,然而,沪剧《邓世昌》的创作却体现了可贵的艺术原创力。

在以往的同类题材作品中,主旨都集中在颂扬邓世昌的英雄形象上。沪剧《邓世昌》当然也不缺这方面的描写,但它并不仅仅停留于此,而是更注重用新的当代的眼光以及新的史料的发掘和认识来演绎这位历史人物,并采取打通历史和当下的叙事方式来回望和反思这段历史。从而使作品有了更深沉更厚实的力量与更新更真实的面貌。全剧从葬身黄海海底的邓世昌及北洋水师将士的英魂感慨开始,一下就将120年前的悲壮历史与今天国人强国富民的努力联系了起来。随之,剧情展示出邓世昌及其同窗作为近代中国第一代海军英才在马尾船政学堂意气风发学习操练,远赴欧洲深造引进近代海军建设的理念和技术,为建起当时亚洲第一海军舰队而欢欣鼓舞的情景; 又再现了清政府的腐败导致北洋水师10年未添新装备,士气日趋低落,军纪渐趋松弛的危机。邓世昌等有识之士苦闷、愤懑、彷徨、无奈,却依旧雄心不灭,激励部下,说服同僚,陈情上司,力求局面能有改观。然而,少数志士仁人的奔走呼号无法挽回清朝的衰落,终于,黄海一战,邓世昌明知并无胜算,但义无反顾,诀别妻儿,奋勇作战,炮弹耗尽之余,下令致远号撞向日舰,在45岁生日当天壮烈殉国。戏的最后,又回到海底英魂的发问。这一个邓世昌,不仅充满英雄气概家国情怀,而且具备情感的丰富性,他的殉国体现着历史的悲剧性,因而整个形象具有历史的纵深感,也更有新意。

沪剧《邓世昌》的艺术原创力是建筑在对历史真实尊重的基础之上的。而沪剧《邓世昌》通过对大量史料的荟集梳理,着力恢复历史原貌,对北洋水师以及邓的上司、同僚、部属都作了尽可能符合历史事实尽可能准确的描写。剧中的李鸿章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昏庸卖国形象。他对自己亲手创建的北洋水师的感情,他对邓世昌这样的北洋水师干将的赏识,他对北洋水师面临的危机的忧虑,以及这一切不得不受制于慈禧寿辰的耗费与清廷其余大臣的无形压力的考虑,组成了一个复杂的艺术形象。邓世昌越级求见的场面与两人的关系也因此增强了可信性和真实感。此外,刘步蟾、丁汝昌与邓世昌的关系的描写也努力根据史实来展开。他们都是北洋水师创立的要员,都怀有报国的满腔热情,都有出色的近代海军的专业才能,年轻时一样壮志凌云,随着北洋水师和时局的步履维艰,他们或懦弱,或消沉,和邓世昌产生了隔阂与矛盾,但在强敌面前,他们又并肩作战,以自己的方式为国捐躯。这些忠实于历史的人物群像,既是历史的本来面目,又是新的原创,他们与邓世昌的形象相依存相辉映,更能引起人们对这一页历史的深沉反思。

沪剧《邓世昌》的舞台呈现也显示出创作人员的原创精神。沪剧由于其长于抒情、风格清新的艺术特色,一般不擅长展现大场面。而这个戏的舞台设计大气且灵活,一开幕,海浪滔滔,水天一色,海底深处,英魂隐约,把人引向久远的岁月与无边的大海。剧终时,这一场景再现,大海与英魂犹如在拷问今天的我们该如何记取这一段历史。同样,黄海海战的场面在这个舞台设计的框架上也得到了简洁然而气势十足的表现。这给沪剧的舞台增添了新的画面。剧中,主要演员的角色创造也多有新意。朱俭演邓世昌,相当注重人物的丰富性与心理变化,20多岁时的意气风发,看到水师内忧外患时的焦虑郁闷,求见李鸿章时的急切,殉国时的壮烈,都有准确的表达。而茅善玉演邓世昌妻子何若真,有一场景最有创造力。邓世昌出战与妻子告别,已知恐难生还,一般演到这里,妻子会悲痛难抑,而茅善玉却柔声相对:我一定带好孩子,一定等你回来。脸上有一丝微笑,眼角有一滴泪水。这样的艺术创造足以打动人心。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