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竹调回想曲——第二届上海沪剧艺术节随笔
阿仪叔叔

清脆而悠扬的紫竹调,从乡间走来,她似邻家阿婆,讲述着乡里乡亲的故事:童养媳《阿必大》碰着恶婆婆,弹尽棉花流尽泪;赌鬼《陆雅臣》丧尽天良卖娘子,浪荡子弃恶从善警醒后人;忤逆女忘却孝礼《借黄糠》,呼唤人间真善美;受骗公子《胡锦初借妻》,弄假成真,玉成好事;《庵堂相会》问叔叔,男欢女爱纯真情;更有“九计十三卖”,喜怒哀乐容其中——“东乡调、西乡调,浦江一家人,故事亲切,好听斜拉!”正所谓,申曲老调源远流长,高于生活升华艺术!

舒缓而抒情的紫竹调,在霓虹闪烁中轻轻哼出,宛若风韵典雅的上海女人,娓娓道来:《日出》初升,《贵族夫人》在《原野》外与《秋海棠》邂逅,一见钟情《花弄影》,一把《少奶奶的扇子》定情成就《铁汉娇娃》,一个是《叛逆的女性》,一个是《私生子》,但终究难逃世俗偏见,在《雷雨》交加的《天亮前后》,双双冲出封建礼教深重的《家》,徒叹《碧海春恨》,走不出《魂断蓝桥》《碧落黄泉》的命运归宿,演绎了一段肝肠寸断的《啼笑因缘》……

激昂而纯真的紫竹调,在火红年代引吭高歌,她似《枯木逢春》的“苦妹子”,抚今忆昔:难忘东北抗联女英雄《赵一曼》,难忘“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刘胡兰》,难忘《黄浦怒潮》下战斗不息的《王孝和》,他们既像燎原的《星星之火》,又似春涌的《芦荡火种》,谱写出壮烈豪迈的《红灯记》,照耀千秋!在社会主义建设之路上,《苗家儿女》投身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金黛莱》颂扬“中朝友谊万岁”;《姜喜喜》与《腊梅》《破镜重圆》,同赴《豹子湾战斗》;《丰收之后》,《母亲》《打开了枷锁》,赠予《王贵与李香香》一枚《罗汉钱》,《金银花开》扣开《幸福门》;《雷锋》《喜旺嫂子》本是《太湖儿女》,在《赤叶河》边不期《巧遇记》,相约同唱《渔港新歌》,谱写激情燃烧的《青春之歌》……

热情而奔放的紫竹调,在改革开放的潮涌中,恰似春心萌动的都市少女,变幻多彩的生活韵律:在《樱花》烂漫的季节里,《雾中人》不再是《被唾弃的人》,《逃犯》经过《艰难的历程》兑变成《风流英豪》,在《月朦胧鸟朦胧》的浦江边《第二次握手》,重续《滨江情缘》;《璇子》与《牛仔女》这对《姐妹俩》大义灭亲,力劝执迷不悟的《野马》,传唱新时代的《清风歌》;《金绣娘》和《挑山女人》虽然身世不同,但都怀着感天动地的《母亲的情怀》,此情此怀唯《明月照母心》;《文红老师》和《小巷总理》在这片《人间热土》上,仅是“小人物”,却始终吟唱着奉献社会的《永恒的旋律》;连《茶花女》也回国创业,报效祖国,畅想《今日梦圆》……这一段段动人的故事,正如《屋檐下的白玉兰》,高洁素雅,幽香阵阵!

大气而沉稳的紫竹调,阔步走进二十一世纪,她又似穿越时空的长者,审视历史、对话历史,思索未来:沉睡百年的《邓世昌》回望甲午海战,传递家国情怀,谱写生命咏叹;敢爱敢恨的《董梅卿》编织了辛亥革命中乱世佳人的奇缘,彰显的却是当今社会难能可贵的坚守理想与爱情的高尚心灵;美轮美奂的《露香女》心静如水,“封闭”爱情,表达了对于非遗文化传承的顶礼膜拜,其意深远;守望理想的《敦煌女儿》平凡而伟大,献身文化,执着追求,深度反思当今社会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风中的紫竹调”,从乡间飘来,带着泥土芬芳的清香,吹出质朴细腻的江南情韵。她,与城市根连根、心连心,在海派文化宽容、自由、竞争的土壤里,广采博纳、锐意创新,传遍申城的每个角落,成为最地道、最正宗的上海本土文化之一。而今,“沪剧节”扎根浦东,“风中的紫竹调”走回乡间,这是一次羽化后的寻根之旅,是一次使命召唤的回报社会——为时代而歌,为人民而唱!

【谨以此文向几代沪剧人致以崇高的敬礼!祝第二届上海沪剧艺术节圆满成功!】

《阿必大》(石筱英.许帼华,1961)

《阿必大》(石筱英.许帼华,1961)

《被唾弃的人》1(丁是娥.陆敬业,1979)

《被唾弃的人》1(丁是娥.陆敬业,1979)

《邓世昌》(朱俭)

《邓世昌》(朱俭)

《董梅卿》[2000](茅善玉饰董梅卿,朱俭饰寒江舟)

《董梅卿》[2000](茅善玉饰董梅卿,朱俭饰寒江舟)

《敦煌女儿》

《敦煌女儿》

《红灯记》(凌爱珍.袁滨忠.韩玉敏)

《红灯记》(凌爱珍.袁滨忠.韩玉敏)

《黄浦怒潮》王盘声

《黄浦怒潮》(王盘声)

《魂断蓝桥》(朱俭.洪豆豆)

《魂断蓝桥》(朱俭.洪豆豆)

《今日梦圆》(茅善玉饰杜鹃,孙徐春饰家杰

《今日梦圆》(茅善玉饰杜鹃,孙徐春饰家杰

《金黛莱》(丁是娥.冯佩莉,1954)

《金黛莱》(丁是娥.冯佩莉,1954)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