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在修葺一新的宝山沪剧艺术传承中心内欢声笑语、人头攒动,里面有在职员工、退休的老师,有的已到了耄耋之年,在家属的陪同下来到他们曾经挥洒自己青春的地方。长长的红地毯一直铺到大门口,办公楼的门廊上悬挂着红绸花球,一派喜庆景象。稍顷,音乐响起、礼炮齐放、天空顿时一片五彩缤纷,飞飞扬扬的礼炮彩条飘撒在“宝山沪剧人”的头上、脸上、身上,更飘撒在每个人的心里,一场别开生面的“五世同堂,共话沪韵长久”暨宝山沪剧艺术传承中心大修造后重新进驻的仪式就此开始。

宝山沪剧艺术传承中心团址概况

宝山沪剧艺术传承中心(原名为宝山沪剧团)的这栋洋楼,建造于民国时期的30年代。文革结束后,1978年宝山沪剧团恢复建团,当时的宝山县政府把它划拨给了宝山沪剧团作为团部,这也是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沪剧“杨派”创始人杨飞飞老师为“宝山沪剧人”打下的一份基业。在这栋洋楼里诞生出了一部部经典之作;如杨飞飞老师时代的《为奴隶的母亲》、《孤岛血泪》等,培养出了著名沪剧演员刘银发、赵慧芳等第二代演员。到了第三代,宝山沪剧艺术传承中心主任、团长、沪剧表演艺术家华雯,更是把宝山沪剧团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东方女性》、《茶花女》、《宝华春秋》、《红叶魂》、《红梅颂》、《挑山女人》等经典剧目的上演,使宝山沪剧团闻名全国,特别是《挑山女人》,成为了拿奖“专业户”,共获17个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培养出了王文、张爱华、金洁、柏咏枚等第四代演员,可谓成果丰硕,而这些剧目的诞生、和演员的培养、成长,都源于这栋洋楼,她是“宝山沪剧人”的艺术摇篮。

宝山沪剧艺术传承中心

宝山沪剧艺术传承中心

宝山沪剧艺术传承中心

宝山沪剧艺术传承中心

这栋洋楼距今已有将近八十年的历史,也已到了耄耋之年,骨质疏松,而排练场的建筑也已三十八岁了,常常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中雨,墙体的顶端整片塌陷,当下雨时,演员只能打着雨伞进行排练,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他们还是排出了一出又一出的经典好戏。区委、区政府非常重视沪剧团团部的修建,区领导数次到宝山沪剧艺术传承中心进行实地调研,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工作。经过半年多的大修造,这栋洋楼终于重新焕发出它的青春,8月28日迎接主人的到来。

五代同仁 忆昔话今展望未来

茶话会上五世同堂,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退休的老师们纷纷表示:宝山沪剧团能有今天,是努力拼搏的结果,为宝山沪剧团感到骄傲,因为他们曾经也是“宝山沪剧人”中的一员。寄希望于剧团能够后继有人,把宝山沪剧及“宝山沪剧人”的精神,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宝山沪剧艺术传承中心

老团长刘银发老师

这栋楼当初也是几经周折才落实到宝山沪剧团,也是当初的宝山县领导对文化的重视,今天还能以这么容光焕发的状态展示在我们这些老人面前,心中充满感恩。感谢上级领导的鼎力,感谢孩子们的坚守。

老书记杨吉民

当初引进华雯也是几番周折,为了这个难得的沪剧人才我们简直像搞‘谍战’一样,经过两三年的奋力争取终于成功,看见华雯团长现在把剧团带领的这么好,我很欣慰,说明我当初的坚持是对的。

87岁高龄的宋小琴老师

华雯我是看着她长大的,小时候就是个开心果,她模仿能力很强,我们经常要她做各种‘鬼脸’给我们看,现在她长大了,真高兴。”王复光老师说:“希望孩子们不忘昨天、记住今天、把握明天。

副团长柏咏枚

我们能有今天一要感谢我们的前辈给我们挖了一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之井,二要感谢上级政府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呵护厚爱,三要感谢以团长华雯为首的全体同仁的努力拼搏。

16岁的陈柄新

我是上海人,应该为我们的沪剧,我们的海派文化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团长华雯

宝山沪剧团能有今天,离不开各位老师们为宝山沪剧团打下的基础,我们唯有殚精竭虑,把已经得到的荣誉抛在脑后,因为我们只能选择继续前进,我们要把互敬互爱的家风和永不言败的作风传给第五代、第六代、乃至世世代代。我们要传给后代的不只是这栋漂亮的洋楼、而是一种胸怀,一种境界,一种精神。

王一川局长

感谢大家,感谢今天前来的老前辈们。沪剧团的辉煌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希望大家保持一种锐意进取的精神,保持一种旺盛的斗志,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努力创造更多像《挑山女人》这样的精品力作。

“五世同堂,沪韵长久”,愿宝山沪剧世代相传,源远流长。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就是“宝山沪剧人”的精神。

宝山沪剧艺术传承中心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