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雷雨》17日晚首次走进北大。作为上海沪剧院与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三年合作计划”的第二年项目,《雷雨》的学生票早早售罄。演出后意犹未尽的学子纷纷期待明年之约。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指出,在外地高校推广沪剧乃至海派文化意义深远,必须坚持并且系统化。

“我们要走近你们”

17日日19点,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的大幕缓缓拉开,透亮厚实的红木旋转楼梯,不远处实木落地窗隔绝了屋外的勃勃生机……台上的周公馆不动声色的优雅又透着些许沉闷。当茅善玉以一身墨绿色旗袍款款走下楼梯时,立刻引发全场叫好。西装旗袍中的江南风情,吴侬软语里的婉转韵味再诠释了曹禺的经典之作《雷雨》。两个半小时中,茅善玉的蘩漪、“梅花奖”得主陈瑜的鲁妈、“白玉兰”获奖者朱俭的周萍、优秀青年演员洪豆豆的四凤等的表演都令人赞叹不已。

演出后,茅善玉特地带着主要演员与近2000名北大师生进行交流。“我们走要近你们,也希望你们走近我们……”

“不希望只是过客”

感受到上海沪剧院的用心,台下的北大师生特别“买账”。

来自湖南的北大研一学生聂卓首次接触沪剧,对于海派文化不算了解。但熟悉《雷雨》剧本的他依旧十分享受演员们用上海方言的表演,“有独特的味道”。现场也有部分考入北大的上海学生特地来聆听乡音。大三学生小吴很感慨,“在上海的时候很少听,没想到能在这里遇上,有回家的感觉。而且,我还蛮骄傲的。”

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创立于2000年,每年至少要上演五六十场戏曲演出。在管理部主任刘寿安看来,讲堂已成为全国戏曲爱好者必去的“打卡点”,并不断地辐射周边高校和地区。“上海沪剧院强大的阵容,精良的制作,对于戏曲文化有很好的推广作用。”他表示。

另外,北大毕业生每年来上海工作生活或者实习的不在少数。“让五湖四海的同学更早更多地接触海派文化,感受上海话也有助于更好地融入环境。沪剧便是一种很好的体验方式。”前北大校长许智宏表示。(特派记者 肖茜颖)

(摘自 《新民晚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