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盘声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江苏苏州人,原名黄盘声,因沪语黄王不分,幕表师傅写错,于是将错就错至今。十五岁入上海文月社学艺,后入文滨剧团,工小生。建国后,历任艺华沪剧团副团长、上海沪剧团学馆教员、中国剧协第三届理事。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唱腔抑扬婉转,刚柔兼备,吐字清晰,感情真切,善于表现人物的内在感情,自成一派。以演《李三娘》、《碧落黄泉》、《黄浦怒潮》、《陆雅臣卖娘子》、《雷雨》等著称。现虽年至耄耋,但精神矍铄,舞台风采依旧。在沪剧男声唱腔中,当前传唱最广、影响最大的艺术流派还是得数前辈艺术家王盘声创造的王派。不要说眼下活跃在沪剧舞台上的男小生十有八九唱的是王派。就连城乡社区业余沪剧演唱活动中,王派也极为风靡,那些王派名段的学唱几乎不绝于耳。很多人感到惊讶,为什么沪剧王派唱腔会有这么强的魅力?它究竟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其实要谈沪剧王派,就不能不讲王盘声六十年前轰动上海滩的著名唱段“读信”。
王盘声唱红的第一个戏《新李三娘》原名《白兔记》。这个戏描写刘智远投军边关,历经艰险,最后功成名就,与饱受折磨的妻儿团聚的故事。戏中有一场表现男主人公在军中值勤敲更时对亲人的思念。他最初唱的是文派,唱了一些时间,他觉得文派唱腔旋律是优美的,音色也很美,但是在描绘此时此际的环境和抒发人物复杂的感情上有相当大的局限。为了达到较好的演出效果,他开始自己动手填写唱词,揣摩新腔。根据人物特殊心情,他在唱腔的节奏旋律上作了突破创新,把原来一板三眼,4/4中速的唱腔,放慢节奏,丰富旋律,变成8/4拍,并和琴师一起研究把七板半的长腔过门,加花变成十三板半,这样较妥贴地描绘出寒风刺骨,雪夜敲更的意境,而且真切地抒发刘智远怀才不遇,漂泊异乡,思念千里之外爱妻的悲凉心情。这一尝试很快就在观众中引起热烈的反响。“刘智远敲更”的新腔在上海的大街小巷不胫而走,到处都有人在传唱“夜阑人静,大小百家完全在勒床浪睡”。一个新的沪剧明星开始为观众们关注重视。很快的,由王盘声主演的另一个新戏《碧落黄泉》又在沪剧舞台打响。这段“志超读信”的唱段在台上一出现,就引起了轰动。场内观众屏息静气、噙泪注目,一曲音落,如同炸雷,观众的泪水和掌声一起飞扬。当时电台不厌其烦地播放。上海街头巷尾到处传唱这个唱段的韵味浓郁的曲调。 一曲“读信”使当初无数观众听得如痴如醉。年轻的王盘声一夜成名,名字响遍上海滩,从此成为沪剧舞台的红小生。人们把他创造的这种沪剧新腔称为王派。六十多年来,《碧落黄泉》在沪剧舞台盛演不衰,沪剧王派唱腔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影响也越来越大。
由于王盘声在沪剧艺术发展中的卓越贡献,1992年他得到国务院表彰,并开始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同年又获得中国唱片公司颁发的金唱片奖。如今耄耋之年的王盘声仍关注着沪剧事业的发展,他在沪剧界的从学者特别多,相信他们一定会以自己的不断的努力,使沪剧王派艺术得到新的发展,新的升华。
2008新春伊始,耄耋之年的王盘声不顾年事已高,率众弟子举办迎春沪剧演唱会,将他的看家戏由他和他弟子演绎,向热爱沪剧艺术的父老乡亲献上原汁原味的饕餮大餐,届时剧场内气氛热烈,掌声不绝于耳,如惊涛拍岸,又似雨打芭蕉,将演出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而且弟子们也个个身手不凡,将乃师箱底的库存悉数翻出,这些经过千锤百炼的骨子老戏,都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使观众百听不厌,多年来颇受广大沪剧观众的欢迎,此次演出更始不同凡响,戏硬扎,阵容也坚强,使广大戏迷过足了戏瘾。因此当晚逸夫舞台掌声此起彼伏,彩声不断,欲罢不能,观众连呼过瘾,得到了美好的艺术享受。在此恭祝老艺术家健康长寿,永葆艺术青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